【作者簡介】張修桂1935年8月生,福建惠安人。1959年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地理學會理事,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yè)委員會《歷史地理》雜志主編。主要成果:《金山衛(wèi)及其附近一帶海岸線變遷》1985年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論文一等獎;《長江宜昌至城陵磯段河床歷史演變及其影響—三峽工程背景研究之一》1995年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論文一等獎。撰寫有《洞庭湖演變的歷史過程》、《鄱陽湖演變的歷史過程》、《當前考古所見最早的地圖—天水放馬灘地圖研究》、《馬王堆古地圖作者》、《上海地區(qū)成陸過程研究中的幾個關鍵問題》等。合著《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黃淮海平原歷史地理》獲國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獎;八卷本《中國歷史地圖集》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特等獎、國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獎;三卷本《中國歷史地震圖集》獲中國地圖專業(yè)委員會優(yōu)秀成果獎?!緝热萏嵋勘緯饕芯繗v史地理學的兩大分支學科,即歷史地貌和古地圖。首先在引論中闡明歷史地貌學的基本問題、研究方法和古地圖在歷史地理研究中的意義。第一篇論述長江中下游河床與湖沼演變的歷史過程,提出江漢洞庭地區(qū)歷史上的“蹺蹺板”演變模式,為中下游河湖演變趨勢和必須確保荊江大堤等問題,提供理論根據和背景資料。第二篇研究上海地區(qū)成陸的全過程,重新論證成陸過程中幾條岸線的確切年代和位置,直接為大型工廠、深水碼頭選址以及興建上海長江大橋等建設服務。第三篇討論黃淮海平原河湖地貌演變過程和方法,著重分析海河形成全過程和湖沼湮沒原因,并對先秦九河進行重新認定,為海河綜合整治、黃準海平原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提供歷史借鑒。第四篇古地圖研究,著重對出土的放馬灘地圖和馬王堆地圖進行深入研究,確認我國先秦、漢初的測繪技術和制圖水平,已屬世界先進,豐富了中國地圖學史內容和制圖理論。本書集作者一生的研究精華,既有學術價值和存史價值,又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