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現代性的近3個世紀的構建過程之后,如今批判的鋒芒轉向了現代性本身。類似的問題重行開始。社會規(guī)范的基礎來自何處?現代性的合理性以及合法性的根據何在?假如以“主體性”作為客體的價值之源,意義之源是錯誤的,那么主客體之間應當是一種什么關系?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人是什么?對此類問題的新解答,構成了從現代性向后現代性的思想態(tài)度的轉變。本書系由不同的作者撰寫,這些作者都有不同的治學風格,但又都有共同的追求,既注意知識的相對穩(wěn)定性,重點突出,通俗易懂,又能適合接觸學科前沿,引發(fā)跨學科的思考和學習的興趣。本書系大都采用學術講座的風格,有意保留講課的口氣和生動的文風,有“講”的現場感,比較親切、有趣。本書系的擬想讀者主要是青年,適合社會上一般讀者作為提高文化素質的普及性讀物;如果用作大學通識課教材,教員上課時可以參照其框架和基本內容,再加補充發(fā)揮;或者預選指定學生閱讀某些章節(jié),上課時組織學生討論;也可以把本書系作為參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