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大師陳寅恪晚年失明臏足,以十年光陰,不憚辛苦,經之營之,鉤稽沉隱,撰成八十余萬言奇書《柳如是別傳》,“以表彰我民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本書是一部以《柳如是別傳》為依托,以劇本形式為載體的中國數(shù)百年文化史。該書主人公陳寅恪以中國文化托命之人自命,遐想瞑思之際,神馳于三百年前,與柳如是成為異代知己。全書又以陳寅恪揭示王國維自殺之謎為主要線索,痛陳王氏以其一死殉中國文化而令千秋悵望。后世雖有“流俗恩怨榮辱委瑣齷齪之說,皆不足置辨”。作者目光如炬,視野開闊,上溯明末清初,下迄近現(xiàn)代思想文化之鉅劫奇變,穿插古今,交錯時空,跨越生死,縱橫四百年間,使現(xiàn)實與夢境交融,古人與今人對話,堪稱一部極具后現(xiàn)代意味的奇書。該書在形式上的獨到之處在于:它以戲劇劇本為基本文本模式,穿插大量有關陳寅恪和柳如是的原始文獻,人物語言和敘述語言均有出處,并隨文作注,創(chuàng)造出一種以學術為內容,以戲劇為形式的文學與學術相結合的獨特話語形式。這種形式,還史料的本來面目于讀者,讓讀者自己下判斷,既忠于史料的本身,又在史料的甄選上體現(xiàn)出作者的獨立判斷和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