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史論》主要內容包括九大部分:論著的第一部分——引論,分三個小節(jié),闡述論著的學術基礎、學術規(guī)范與理論歸屬;分析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理論資源和歷史依據。綜述了有關此論題的學術研究和文獻資料狀況,對民族、政策、民族政策、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民族國家等基本概念和相關內容進行了學術上的界定和規(guī)范。論著的第二部分,研究分析1921年黨的創(chuàng)建至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時期的民族政策:“通過民族自決、聯邦制方式團結各族人民”。論著的第三部分,研究分析從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至1949年新中國建立時期黨的民族政策:民族區(qū)域自治政策的形成和實施與民族自決、聯邦制提法的逐步消失。論著的第四部分,研究分析1949年建國后至1965年時期黨的民族政策:以民族區(qū)域自治政策為核心的保證各民族平等權利得以實現的新中國民族政策基本框架的建立。分五小節(jié)進行闡述。論著的第五部分,研究和分析1966年至1977年黨的民族政策出現曲折和偏差的危害及其成因。論著的第六部分,研究分析1978年至1989年改革開放初期黨的民族政策:民族政策撥亂反正與民族區(qū)域自治法律法規(guī)體系初步形成。論著的第七部分,研究分析1989年至2002年黨的民族政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民族政策的發(fā)展。論著的第八部分,研究分析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特點和獨創(chuàng)性。論著的第九部分,以史為鑒,高度重視中國共產黨新世紀新階段的民族政策。總之,通過對中國共產黨80多年來探索、構建、完善、發(fā)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政策體系進行實事求是的研究分析,系統地全面地總結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發(fā)展歷程、形成基礎、根本依據、主要內容、制定程序、實施途徑、基本特點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正確地有層次地反映出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進程,并根據當前國內外形勢分析研究民族政策的未來走向,為正確認識和把握黨的民族政策提供一個原創(chuàng)性的基礎理論研究的學術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