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公元前284——322年)出生在希臘北部鄰近馬其頓王國的斯丹季拉城。祖輩從醫(yī),父親尼各馬可是馬其頓國王的御醫(yī)。家庭的傳統(tǒng)使亞里士多德很早接觸到醫(yī)學和生物學知識,并且學會了歸納和比較的方法。這對他以后開展學術研究起了重大影響。父母去世后,十七歲的亞里士多德來到雅典阿卡德米學園,隨柏拉圖學習、研究二十來年,曾被譽為“學園之心”。在長期的熏陶下,柏拉圖學說 可能對他毫無影響。就政治思想而言,亞里士多德的法治主張和柏拉圖的《法律篇》之間,就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師承”關系。但是,在更多的方面,亞里士多德的學說是違忤師說的,本著“我愛我?guī)?,我更愛真理”的信念,他在哲學上,尖銳地批判柏拉圖的唯心主義理念論,當然他自己也動搖于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在政治思想上,他拋棄柏拉圖以抽象的概念為出發(fā)點的研究方法,不贊成“哲學王”的主張,抨擊“共產公妻”的方案。柏拉圖死后,亞里士多德便離開阿卡德米學園,公元前343年,應聘當上十三歲的馬其頓王子亞歷山大的家庭教師。這期間,他為王子編寫過《王制》和《拓殖》兩篇論文,并收集了有關各城邦政制的大量資料。不久,馬其頓征服了希臘,亞歷山大繼位,亞里士多德便返回故鄉(xiāng)。公元前335年,他又來到希臘,并在郊外創(chuàng)辦了呂克昂學園。在這里,除授課外,他致力于著書立說,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死后,雅典掀起反馬其頓運動,亞里士多德因兩代人同馬其頓有牽連,恐遭災禍,便在朋友協(xié)助下逃出雅典。第二年因病去世。亞里士多德留下了大量的學術著作,內容涉及到哲學、倫理、歷史、邏輯、心理、語言、政治、法律、詩學、經濟、教育以及物理、動物、天文等各個學科。集中反映其政治思想的主要是名著《政治學》與《雅典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