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就是最有價值的書,百讀不厭的書。這些書有無窮的含義,要及早灌注在下一代的心靈中,好讓它在人生成長歷程中漸漸醞釀、發(fā)酵、成熟。經典字字珠璣,不要分難易,不要管長短,只要從頭按照章節(jié),一字一句讀下去背起來便是。何其簡單!小孩子對背誦很熱衷,很喜歡,一點也不困難,如果不給他們背誦有用的經典,他們照樣要去背電視廣告、去背流行歌曲。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希望到那時,中國除了富強之外還是一個真正的禮義之邦,人人都有高尚的文化教養(yǎng)。要達到這個目標,最簡便有效的辦法是:從現在開始,普遍地讓下一代熟習背誦最有文化價值的東西。大學生不讀《大學》,等于沒進大學。小朋友讀了《大學》,等于進了大學。梅貽琦校長掌管清華大學的時候,就是照《大學》的路子走的,所以清華大師云集,人氣旺盛。《大學》是大師講如何培養(yǎng)大師的,梅貽琦校長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闭J為《大學》道出了“學問之最后目的,最大精神”?!洞髮W》是《禮記》中的一篇,曾子所寫,曾子是孔子的大弟子。身為中國人而不讀《中庸》,枉為中國人;身為中國人而誤會《中庸》,愧為中國人。常聽說,“中庸之道就是溫吞水”,“和稀泥”,諸如此類。等我們讀到《中庸》那驚天地、動鬼神的“至誠”之道時,誦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個能之己千之”的奮進之句時,那不讀原著、道聽途說的誤會就一掃而空,說話就有中氣了。曾子的學生子思寫了《中庸》,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孟子的老師。他們都是標準的中國人。中庸便是中國人的精神,中氣足。背《中庸》,養(yǎng)中氣,行中道,中!清初文學家李漁的《笠翁對韻》教我們對對子,瑯瑯上口,值得一誦。本書內附光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