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計算機/網(wǎng)絡軟件工程及軟件方法學面向?qū)ο笈c傳統(tǒng)軟件工程:統(tǒng)一過程的理論與實踐(原書第六版)

面向?qū)ο笈c傳統(tǒng)軟件工程:統(tǒng)一過程的理論與實踐(原書第六版)

面向?qū)ο笈c傳統(tǒng)軟件工程:統(tǒng)一過程的理論與實踐(原書第六版)

定 價:¥55.00

作 者: (美)斯凱奇 著,韓松 等譯;韓松譯
出版社: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計算機科學叢書
標 簽: 面向?qū)ο?/td>

ISBN: 9787111179634 出版時間: 2006-02-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小16開 頁數(shù): 424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本書是軟件工程領域的經(jīng)典著作,被國外多所大學選用為教材,至今已是第6版。從Java到面向?qū)ο?、再到統(tǒng)一過程的軟件開發(fā)方法,面對軟件工程發(fā)展中的重大方法上的改變。本書作者都以嚴謹?shù)膽B(tài)度對其軟件工程專著進行修訂,使軟件工程在理論上與新的方法和實踐更加緊密結合。全書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軟件工程的理論基礎;第二部分講述了軟件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采用這種獨特的、極具可讀性的組織方式,學生可以更加系統(tǒng)地學習軟件工程。本書是一本經(jīng)典的軟件工程教科書,自1990年首次出版以來,這已是第6次修訂出版。全書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以項目開發(fā)為基礎的軟件工程的理論基礎;第二部分講述了軟件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第6版的亮點在于結合了統(tǒng)一過程,并深入介紹了UML,使得內(nèi)容更具實用性和時效性。此外,書中還包含兩個大型的運行實例、大量的參考文獻及習題集,使得讀者能更好地學習和實踐書中的內(nèi)容。本書是高等院校軟件工程課程的理想教材,對于專業(yè)軟件開發(fā)人員,本書也是一個很好的參考。

作者簡介

  StephenR.Schach,1972年獲魏茲曼科學院理學理科碩士學位,1973年獲開普敦大學應用數(shù)學博士學位。Schach在軟件工程領域有廣泛研究,特別是對軟件維護與開放源代碼軟件的實驗分析有深入研究。他著有多部有關軟件工程、面向?qū)ο筌浖こ?、面向?qū)ο笙到y(tǒng)分析與設計的教材,署名出版物(包括錄像帶)達100部之多。他還在國際上廣泛講授軟件工程方面的課程,包括重用、CASE和面向?qū)ο蠓缎偷取?/div>

圖書目錄

出版者的話
專家指導委員會
譯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軟件工程概述
第1章 軟件工程的范疇
1.1 歷史方面
1.2 經(jīng)濟方面
1.3 維護性方面
1.3.1 維護的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觀點
1.3.2 交付后維護的重要性
1.4 需求、分析和設計方面
1.5 小組編程方面
1.6 為什么沒有計劃階段
1.7 為什么沒有測試階段
1.8 為什么沒有文檔階段
1.9 面向?qū)ο蠓缎?br />1.10 正確看待面向?qū)ο蠓缎?br />1.11 術語
1.12 道德問題
本章回顧
進一步閱讀
習題
參考文獻
第2章 軟件生命周期模型
2.1 理論上的軟件開發(fā)
2.2 winburg小型實例研究
2.3 winburg小型實例研究心得
2.4 野鴨拖拉機公司小型實例研究
2.5 迭代和遞增
2.6 修訂的winburg小型實例研究
2.7 迭代和遞增的風險和其他方面
2.8 迭代和遞增的控制
2.9 其他生命周期模型
2.9.1 編碼一修補生命周期模型
2.9.2 瀑布生命周期模型
2.9.3 快速原型開發(fā)生命周期模型
2.9.4 極限編程
2.9.5 同步一穩(wěn)定生命周期模型
2.9.6 螺旋生命周期模型
2.10 生命周期模型的比較
本章回顧
進一步閱讀
習題
參考文獻
第3章 軟件過程
3.1 統(tǒng)一過程
3.2 面向?qū)ο蠓缎蛢?nèi)的迭代和遞增
3.3 需求流
3.4 分析流
3.5 設計流
3.6 實現(xiàn)流
3.7 測試流
3.7.1 需求制品
3.7.2 分析制品
3.7.3 設計制品
3.7.4 實現(xiàn)制品
3.8 交付后維護
3.9 退役
3.10 統(tǒng)一過程的各階段
3.10.1 開始階段
3.10.2 細化階段
3.10.3 構建階段
3.10.4 轉換階段
3.11 一維與二維生命周期模型
3.12 改進軟件過程
3.13 能力成熟度模型
3.14 軟件過程改進方面的其他努力
3.15 軟件過程改進的代價和收益
本章回顧
進一步閱讀
習題
參考文獻
第4章 軟件小組
4.1 小組組織
4.2 民主小組方法
4.3 傳統(tǒng)的主程序員小組方法
4.3.1 紐約時報項目
4.3.2 傳統(tǒng)的主程序員小組方法的不實用性
4.4 主程序員小組和民主小組之外的編程小組
4.5 同步一穩(wěn)定小組
4.6 極限編程小組
4.7 人員能力成熟度模型
4.8 選擇合適的小組組織
本章回顧
進一步閱讀
習題
參考文獻
第5章 軟件工程工具
5.1 逐步求精法
5.2 成本一效益分析法
5.3 軟件度量
5.4 CASE
5.5 CASE的分類
5.6 CASE的范圍
5.7 軟件版本
5.7.1 修訂版
5.7.2 變種版
5.8 配置控制
5.8.1 交付后維護期間的配置控制
5.8.2 基準
5.8.3 產(chǎn)品開發(fā)過程中的配置控制
5.9 建造工具
5.10 使用CASE技術提高生產(chǎn)力
本章回顧
進一步閱讀
習題
參考文獻
第6章 測試
6.1 質(zhì)量問題
6.1.1 軟件質(zhì)量保證
6.1.2 管理獨立
6.2 非執(zhí)行測試
6.2.1 走查
6.2.2 管理走查
6.2.3 審查
6.2.4 審查與走查的對比
6.2.5 評審的優(yōu)缺點
6.2.6 審查的度量
6.3 執(zhí)行測試
6.4 應該測試什么
6.4.1 實用性
6.4.2 可靠性
6.4.3 健壯性
6.4.4 性能
6.4.5 正確性
6.5 測試與正確性證明
6.5.1 正確性證明的例子
6.5.2 正確性證明小型實例研究
6.5.3 正確性證明和軟件工程
6.6 誰應當完成執(zhí)行測試
6.7 測試什么時候停止
本章回顧
進一步閱讀
習題
參考文獻
第7章 從模塊到對象
7.1 什么是模塊
7.2 內(nèi)聚
7.2.1 偶然性內(nèi)聚
7.2.2 邏輯性內(nèi)聚
7.2.3 時間性內(nèi)聚
7.2.4 過程性內(nèi)聚
7.2.5 通信性內(nèi)聚
7.2.6 功能性內(nèi)聚
7.2.7 信息性內(nèi)聚
7.2.8 內(nèi)聚示例
7.3 耦合
7.3.1 內(nèi)容耦合
7.3.2 共用耦合
7.3.3 控制耦合
7.3.4 印記耦合
7.3.5 數(shù)據(jù)耦合
7.3.6 耦合示例
7.3.7 耦合的重要性
7.4 數(shù)據(jù)封裝
7.4.1 數(shù)據(jù)封裝和產(chǎn)品開發(fā)
7.4.2 數(shù)據(jù)封裝和產(chǎn)品維護
7.5 抽象數(shù)據(jù)類型
7.6 信息隱藏
7.7 對象
7.8 繼承、多態(tài)和動態(tài)綁定
7.9 面向?qū)ο蠓缎?br />本章回顧
進一步閱讀
習題
參考文獻
第8章 可重用性和可移植性
8.1 重用的概念
8.2 重用的障礙
8.3 重用實例研究
8.3.1 Raytheon導彈系統(tǒng)部
8.3.2 歐洲航天局
8.4 對象和重用
8.5 設計和實現(xiàn)期間的重用
8.5.1 設計重用
8.5.2 應用框架
8.5.3 設計模式
8.5.4 軟件體系結構
8.5.5 基于組件的軟件工程
8.6 重用和交付后維護
8.7 可移植性
8.7.1 硬件的不兼容性
8.7.2 操作系統(tǒng)的不兼容性
8.7.3 數(shù)值計算軟件的不兼容性
8.7.4 編譯器的不兼容性
8.8 為什么需要可移植性
8.9 實現(xiàn)可移植性的技術
8.9.1 可移植的系統(tǒng)軟件
8.9.2 可移植的應用軟件
8.9.3 可移植的數(shù)據(jù)
本章回顧
進一步閱讀
習題
參考文獻
第9章 計劃和估算
9.1 計劃和軟件過程
9.2 周期和成本估算
9.2.1 產(chǎn)品規(guī)模的度量
9.2.2 成本估算技術
9.2.3 中間COMO
9.2.4 COCOMOII
9.2.5 跟蹤周期和成本估算
9.3 軟件項目管理計劃的組成
9.4 軟件項目管理計劃框架
9.5 IEEE軟件項目管理計劃
9.6 計劃測試
9.7 計劃面向?qū)ο蟮捻椖?br />9.8 培訓需求
9.9 文檔標準
9.10 用于計劃和估算的CASE工具
9.1l 測試軟件項目管理計劃
本章回顧
進一步閱讀
習題
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 軟件生命周期的各個
第10章 需求
10.1 確定客戶需要什么
10.2 需求階段概述
10.3 理解應用域
10.4 商業(yè)模型
10.4.1 訪談
10.4.2 其他技術
10.4.3 用例
10.5 初始需求
10.6 對應用領域的初始理解:OsbertC實例研究
10.7 初始商業(yè)模型:OsbertOglesby實例研究
10.8 初始需求:OsbertOglesby實例研究
10.9 繼續(xù)需求階段:Osbertoglesby實例研究
10.10 測試階段:OsbertOglesby實例研究
10.11 傳統(tǒng)的需求階段
10.12 快速原型開發(fā)
10.13 人的因素
10.14 重用快速原型
10.15 需求流的CASE工具
10.16 需求階段的度量
10.17 需求階段面臨的挑戰(zhàn)
本章回顧
進一步閱讀
習題
參考文獻
第11章 傳統(tǒng)的分析
11.1 規(guī)格說明文檔
11.2 非形式化規(guī)格說明
11.3 結構化系統(tǒng)分析
11.4 結構化系統(tǒng)分析:OsbertOglesby實例研究
11.5 其他半形式化技術
11.6 建造實體一關系模型
11.7 有窮狀態(tài)機
11.8 Petri網(wǎng)
11.9 Z
11.9.1 z:電梯問題實例研究
11.9.2 Z的分析
11.10 其他的形式化技術
11.1l 傳統(tǒng)分析技術的比較
11.12 在傳統(tǒng)分析階段測試
11.13 傳統(tǒng)分析階段的CASE工具
11.14 傳統(tǒng)分析階段的度量
11.15 軟件項目管理計劃:Osbertoglesb實例研究
11.16 傳統(tǒng)分析階段面臨的挑戰(zhàn)本章回顧進一步閱讀
習題
參考文獻
第12章 面向?qū)ο蠓治?br />12.1 分析流
12.2 抽象實體類
12.3 面向?qū)ο蠓治觯弘娞輪栴}實例研究
12.4 功能建模:電梯問題實例研究
12.5 實體類建模:電梯問題實例研究
12.5.1 名詞抽象
12.5.2 CRC卡片
12.6 動態(tài)建模:電梯問題實例研究
12.7 測試流:面向?qū)ο蠓治?br />12.8抽象邊界類和控制類
12.9 初始功能模型~OsbertOglesby實例研究
12.10 初始類圖:OsbertOglesby實例研究
12.11 初始動態(tài)模型:OsbertOglesby實例研究
12.12 抽象邊界類:OsbertOglesby實例研究
12.13 抽象控制類:OsbertOglesby實例研究
12.14 求精用例:OsbertOglesby實例研究
12.15 用例實現(xiàn):OsbertOglesby實例研究
12.15.1 BuyaMasterpiece用例
12.15.2 BuyaMasterwork用例
12.15.3 BuyOtherPainting用例
12.15.4 其余5個用例
12.16 類圖遞增:OsbertOglesby實例研究
12.17 測試流:OsbertOglesby實例研究
12.18 統(tǒng)一過程中的規(guī)格說明文檔
12.19 關于動作者和用例更詳細的內(nèi)容
12.20 用于面向?qū)ο蠓治鲭A段的CASE工具
12.21 面向?qū)ο蠓治鲭A段所面臨的問題
本章回顧
進一步閱讀
習題
參考文獻
第13章 設計
13.1 設計和抽象
13.2 面向操作設計
13.3 數(shù)據(jù)流分析
13.3.1 小型實例研究:字數(shù)統(tǒng)計
13.3.2 數(shù)據(jù)流分析擴展
13.4 事務分析
13.5 面向數(shù)據(jù)設計
13.6 面向?qū)ο笤O計
13.7面向?qū)ο笤O計:電梯問題實例研究
13.8面向?qū)ο笤O計:OsbertOglesby實例研究
13.9 設計流
13.10 測試流:設計
13.11 測試流:OsbertOglesby實例研究
13.12 詳細設計的形式化技術
13.13 實時設計技術
13.14 設計階段的CASEI具
13.15 設計階段的度量
13.16 設計階段面臨的挑戰(zhàn)
本章回顧
進一步閱讀
習題
參考文獻
第14章 實現(xiàn)
14.1 編程語言的選擇
14.2 第四代語言
14.3 良好的編程實踐
14.3.1 使用一致和有意義的變量名
14.3.2 自文檔代碼的問題
14.3.3 使用參數(shù)
14.3.4 為增加可讀性的代碼編排
14.3.5 嵌套的if語句
14.4 編碼標準
14.5 代碼重用
14.6 集成
14.6.1 自頂向下的集成
14.6.2 自底向上的集成
14.6.3 三明治集成
14.6.4 面向?qū)ο螽a(chǎn)品的集成
14.6.5 集成的管理
14.7 實現(xiàn)階段
14.8 實現(xiàn)階段:OsbertOglesby實例研究
14.9 測試階段:實現(xiàn)
14.10 測試用例選擇
14.10.1 規(guī)格說明測試與代碼測試
14.10.2 規(guī)格說明測試的可行性
14.10.3 代碼測試的可行性
14.1l 黑盒單元測試技術
14.11.1 等價測試和邊界值測試
14.11.2 功能測試
14.12 黑盒測試用例:OsbertOglesby實例研究
14.13 玻璃盒單元測試技術
14.13.1 結構測試:語句、分支和路徑覆蓋
14.13.2 復雜性度量
14.14 代碼走查和審查
14.15 單元測試技術的比較
14.16 凈室
14.17 測試對象時潛在的問題
14.18 單元測試的管理方面
14.19 何時該重寫而不是調(diào)試一個代碼模塊
14.20 集成測試
14.21 產(chǎn)品測試
14.22 驗收測試
14.23 測試流:OsbertOglesby實例研究
14.24 實現(xiàn)的CASE工具
14.24.1 軟件開發(fā)全過程的CASE工具
14.24.2 集成化開發(fā)環(huán)境
14.24.3 商業(yè)應用軟件開發(fā)環(huán)境
14.24.4 公共工具基礎結構
14.24.5開發(fā)環(huán)境的潛在問題
14.25 實現(xiàn)流的度量
14.26 實現(xiàn)流面臨的挑戰(zhàn)
本章回顧
進一步閱讀
習題
參考文獻
第15章 交付后維護
15.1 為什么交付后維護是必要的
15.2 對交付后維護程序員的要求是什么
15.3 交付后維護小型實例研究
15.4 交付后維護的管理
15.4.1 缺陷報告
15.4.2 批準對產(chǎn)品的修改
15.4.3 確??删S護性
15.4.4 反復維護造成的問題
15.5 面向?qū)ο筌浖木S護
15.6 交付后維護技能與開發(fā)技能
15.7 逆向工程
15.8 交付后維護階段的測試
15.9 交付后維護的CASE工具
15.10 交付后維護的度量
15.11 交付后維護:OsbenOgleSby實例研究
15.12 交付后維護階段面臨的挑戰(zhàn)
本章小結
進一步閱讀
習題
參考文獻
第16章 UML的進一步討論
16.1 UML不是一種方法
16.2 類圖
16.2.1 聚合
16.2.2 多態(tài)
16.2.3 組合
16.2.4 泛化
16.2.5 關聯(lián)
16.3 注解
16.4 用例圖
16.5 模板
16.6 交互圖
16.7 狀態(tài)圖
16.8 活動圖
16.9 包
16.10 組件圖
16.1l 配置圖
16.12 UML圖回顧
16.13 UML和迭代
本章回顧
進一步閱讀
習題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A學期項目:Amlet沙漠中Ophelia的Oasis
附錄B軟件工程資源
附錄C需求流:OsbertOglesby實例研究
附錄D結構化系統(tǒng)分析:OsbertOglesby實例研究
附錄E分析流:Osl)ertOglesby實例研究
附錄F軟件項目管理計劃:OsbertOglesby實例研究
附錄G設計流:OsbertOglesby實例研究
附錄H實現(xiàn)流:OsbertOglesby實例研究(C++版本)
附錄I實現(xiàn)流:osbeftOglesby實例研究(Java版本)
附錄J測試流:OsbertOglesby實例研究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tefanvlieg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