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本書對外科臨床所常用的各種非手術治療方法的原理、適應證、禁忌證、臨床應用及注意事項等作了全面、詳盡的闡述。同時對一些新的非手術治療技術也作了必要介紹。對正確掌握、合理應用各種非手術治療方法,拓寬其治療范圍,提高外科疾病治愈率均有很大價值。全書共35章,配以必要的插圖。結構嚴謹,實用性強,具有現代性、理論性和科學性,不失為一本較好的外科教學和臨床工作參考書。不僅對醫(yī)學生、青年外科醫(yī)護人員,而且對臨床其他各科醫(yī)護人員也大有裨益。片斷:第一章外科疾病治療概論治療學是臨床醫(yī)學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研究治療的起源與發(fā)展規(guī)律、治療方法和專門技術及其分類、作用機制、適應范圍與禁忌證等內容的一門臨床治療學科。隨著臨床醫(yī)學診斷、治療技術的發(fā)展和基礎醫(yī)學對疾病本質認識的日益深入,醫(yī)生依靠臨床思維,對所采集的病史資料和各種檢查依據進行科學的綜合分析,從而得出正確的診斷結論,作出科學、有效的治療。醫(yī)生在長期的臨床實踐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積累、不斷探索,逐漸豐富自己的臨床思維和工作能力,使自己對疾病的認識及其治療的把握度不斷提高,臨床經驗和體會亦將日漸豐富。外科疾病更有其特殊性,不僅需要外科醫(yī)務工作者有精深的理論,而且還必須具備嫻熟的治療技能,眾所周知,除了手術操作技能,還應有許多并且有待發(fā)展和開拓的非手術治療技能。第一節(jié)臨床思維與疾病治療臨床思維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法,是臨床醫(yī)生在診治疾病過程中的思維活動。思維活動能力的高低是決定醫(yī)生醫(yī)療水平的關鍵因素。一般說來,臨床思維大體分為診斷與治療兩個階段,限于篇幅,本書僅介紹臨床治療過程中的思維過程,主要包括:檢驗、修正與發(fā)展臨床診斷;制訂合理的治療方案;正確認識疾病治療的副作用;注意調動病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斷改進和完善治療方法等5個方面。一、檢驗、修正與發(fā)展臨床診斷嚴格說來,治療往往是醫(yī)生對疾病認識過程的繼續(xù),是臨床思維過程的不同階段。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疾?。ㄓ绕涫峭饪萍膊。┑呐R床診斷,常常是在資料不十分充足的情況下作出的,因而帶有某些臆斷、推論、甚至假設的性質,即使得到特異性檢查的證實,也難以確知病人體內在罹患該病時的所有變化;雖然當時的認識是正確的,也需要隨著病情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和深入。有些較為復雜的病情,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觀察,甚至到病人死后經病理解剖時才弄清楚。因此,醫(yī)生根據所做臨床診斷而采取的治療措施,往往帶有驗證和一定的試探性質。有的疾病需要根據治療反應,對所做診斷反復進行審查、評價、補充、修正,有時甚至推翻原有診斷。高明的醫(yī)生,往往善于從否定自己的錯誤中求得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方案,善于從自己和別人的錯誤中汲取教訓,不斷積累臨床經驗。二、制訂合理的治療方案醫(yī)生所采用的治療措施,其預期效果大致包括:消除病因(對因療法)、緩解癥狀(對癥療法)和改善一般狀況(支持療法)等三個方面。醫(yī)生在制訂治療方案時,必須考慮到病因、病理變化、合并癥及并發(fā)癥、病人的身體狀況(性別、年齡、體質等)、病人的社會心理狀況(家庭、婚姻、經濟、文化、職業(yè)、性格、社會地位、宗教信仰、生活習慣及思維方式等)、醫(yī)療條件和醫(yī)務人員的經驗與技術水平等。對因療法有可能達到根治疾病的目的,在某種意義上講是較理想的療法;但臨床實踐的結果并非均如此,在一定條件下,先采取對癥或支持療法往往對病人更為有利。醫(yī)生的職責是為每一個病人制訂科學的、可行的最佳治療方案,即不僅考慮對疾病的近期治療,而且考慮其遠期預后影響,包括疾病的復發(fā)及播散等。因此,制訂合理的治療方案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即不僅需要醫(yī)學知識,而且還需要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等人文科學知識。真正做到因人而異,因病而異,因地而異,因時而異,辯證地認識和診斷、治療每一個病例。三、正確認識治療的副作用一般說來,絕大多數治療措施除了治療作用,均會給人體內環(huán)境帶來不同程度的干擾,其療效往往與副作用難以分開,有些副作用甚至較嚴重,并易被忽視。因此,如何達到最佳療效而設法減輕或消除副作用及后遺癥,是治療過程中臨床思維的重要內容之一。大量的臨床資料說明,由于某些治療措施的濫用所造成的醫(yī)(藥)源性疾病,已成為必須認真對待的嚴峻問題(如耳毒性藥物造成的神經性耳聾、濫用抗生素和皮質激素造成的危害等)。因此,在臨床實踐中必須既了解治療措施的適用范圍,又熟知其副作用及防治辦法,注意避免濫用治療措施的傾向,確保病人的安全。四、注意調動病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實施治療方案的始終,醫(yī)護人員必須注意盡可能地調動病人的主觀能動性,善于使治療方案成為醫(yī)患雙方共同努力的目標。只有充分關心體貼病人,根據病人及其家屬的實際情況(經濟條件、文化程度、心理狀態(tài)等),采用適當的辦法,使他們理解并接受治療方案,對醫(yī)護人員產生充分的依賴,才能建立良好的醫(yī)患合作關系,以有利于疾病的痊愈。有些缺乏臨床經驗的醫(yī)生,往往忽視病人的配合,錯誤地認為疾病的預后完全取決于自己的診治,有的甚至對病人的疑慮、要求表現淡漠,不作必要的說服、解釋與安慰,使病人處于盲目被動地位,因而產生悲觀煩躁情緒,給疾病的治療與預后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必須引起重視。五、不斷改進治療方法在實施治療措施的過程中,醫(yī)生應密切觀察治療反應與效果,及時發(fā)現治療中的問題,分析優(yōu)缺點,改進和完善已有的療法,探索新的有效療法;不墨守成規(guī),不滿足于已獲得的治療效果,注意病人對治療的反應,認真總結、細心研究、敢于和善于創(chuàng)新,才能推動臨床治療工作不斷向前發(fā)展?,F代醫(yī)學的進步,雖然創(chuàng)造和開拓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但與人類對于疾病的認識水平相比,與保障人類健康的實際需要相比,現有的治療手段和效果還有很大差距。同時,對于臨床所采用的各種治療方法的綜合運用也需要正確的思維方法。對于疾病的治療問題應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在臨床實踐中深入研究探討,克服把治療僅作為技術操作,輕視治療過程中的理論思維及重診斷輕治療、或重治療輕診斷的思想。本書前言前言在臨床與教學工作中,常見到一些年輕的外科醫(yī)生和初學者,錯誤地認為外科即手術,只要會作手術便是一個好外科醫(yī)生,因而,僅僅熱心于手術技能的操作或鍛煉,忽視非手術治療在外科疾病治療中的地位及在手術治療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以致影響他們對非手術療法的學習熱情與掌握程度。應當看到,手術確實是外科治療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許多外科疾病的療效上確有決定性影響,但手術并不等于外科。有的外科疾病往往不是通過手術,而是通過非手術療法進行治療而獲好轉或痊愈的;絕大多數手術需要非手術療法提供術前準備與術后處理;有的疾病在手術治療前后,乃至手術過程中,均需要非手術治療措施配合。而且,隨著醫(yī)學科學的發(fā)展,不少過去需要手術治療的外科疾病,現在轉向采用非手術治療方法,同樣能獲得滿意療效。基于以上原因,我們于1990年秋季在著名外科專家,同濟醫(yī)科大學夏穗生教授指導下,著手籌備并開始編寫《外科非手術療法》,于1992年9月由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此后曾重印發(fā)行。1996年春,出版社建議修訂再版。對原書在印刷過程中所出現的錯誤進行糾正,對內容不夠詳盡之處進行充實、完善,對一些陳舊、臨床已較少使用的方法進行刪除,同時補充了一些新的非手術治療方法與內容,經過近一年的努力,終告完稿。在編寫過程中,作者們結合自己的臨床和教學工作經驗、體會,參閱了醫(yī)學院校有關教材及專著、期刊,旨在使讀者能較為全面、正確地掌握和運用各種非手術治療方法,盡可能使病人免受手術之苦,減少或避免手術并發(fā)癥、后遺癥,不斷提高外科疾病的治愈率。由于我們的學識所限,難以貫徹初衷,掛一漏萬,甚至錯誤之處仍在所難免,懇切希望廣大同道與讀者不吝賜教,以便今后再版時更臻完善。張學琦1996年12月于湖北省咸寧市溫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