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制造--再循環(huán)的最佳形式》的撰寫受到了許多人的鼓勵和支持,如果沒有他們熱情的幫助和批評指導,我也不可能完成本書的出版。 在這里,我首先要感謝父親Ulrich Steinhil-per給予我的支持。當我還只是一個6歲孩子的時候,父親就開始教我怎樣騎自行車,而且還告訴我如何對自行車的零部件進行"再循環(huán)"利用。在父親的指導下,我學會了如何修補自行車的輪胎,這是我第一次"再循環(huán)"利用的實踐活動。從此之后,我不斷地學習擴展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大學期間,通過自己不斷地學習實踐,我學會了汽車維修。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我不斷地接觸到了各種各樣的再制造產品,如汽車的閘皮、離合器以及交流發(fā)電機等。 大學畢業(yè)后,我直接參加了工作,這里我要特別對Hans-Jurgen Warnecke先生表示感謝,他是Fraunhofer應用研究所主任。在20年前,他就富有遠見的支持我在再制造領域開展研究,并提供了大量的幫助。 這本書的出版也得到了國際再制造領域多名專家的大力支持,這里我要特別對美國波土頓大學Robert T.Lund教授表示誠摯的感謝,也感謝William c.Gager先生為本書作序。正是他們幫我打開了我與全球再制造專家聯系的大門,這本書也因而得以翻譯成7種世界文字。 對此書中文的出版,我要首先感謝徐濱士院士、朱勝教授的大力支持。本書由中國再制造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朱勝、姚巨坤和我的學生鄧流溪負責翻譯,對他們的翻譯工作和為本書聯系出版所作的努力,我表示深深的感謝。 最后,我還要感謝這本書的所有讀者,感謝他們能夠有興趣從事再制造理論及技術的研究工作,從而推動再制造在全球領域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