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是西方文學藝術發(fā)展的高峰時期。大師們輩出,具有永恒價值的優(yōu)秀作品不斷涌現。這些大師、這些作品,至今仍在起世界性的影響,給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典范。兒童文學也不例外。它在十九世紀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這方面的一個杰出作家就是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1875)。他的童話至今仍為全世界的兒童——也包括成年人——所喜愛。他的名字自然也是家喻戶曉。我國的小學語文課本都選有他的作品。換句話說,凡是受過普通教育的中國人,無不知道這位丹麥大師的名字。安徒生的成就在于他把童話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使它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學品種。固然,童話從遠古時代,從嬰兒開始懂事的時候起就已經存在。奶奶、媽媽或阿姨們在搖籃旁給嬰兒講故事就是童話——我們一般把它們叫做“民間故事”——但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也就是嚴肅的文學創(chuàng)作,那就應該說是從安徒生開始了。安徒生在開始發(fā)表童話以前,就已經是個作家。他寫小說,寫詩歌,寫劇本和游記等等。他先是在這方面取得了社會的公認的,但他到了35歲發(fā)表第一本童話時,他就決心以畢生的精力為孩子們寫作,這可能與他自己悲苦的童年有關。他出生于一個城市貧民家庭,經常與饑餓打交道,談不上童年。他要寫些“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這也是他最先出版的幾本童話的書名。這個書名代表他對孩子的態(tài)度,他愛孩子——他把自己當作是他們的朋友。但他還認為,當他的故事正在被“講給孩子聽”的時候,旁邊也一定會有大人在聽,所以他也要給成年人“提供一點東西,讓他們想想”。因此他的童話也不單是為了豐富孩子們的精神生活,也是為了啟發(fā)成年人。這也就是說,他的童話具有一種“使命感”。童話這個文學品種,在他的筆下,就被提到與成年人文學同等的高度,甚至有所超過。他充分利用童話的特點,使他的作品具有一般成人文學中比較欠缺的東西,那就是豐富的幻想、天真爛漫的構思和樸素的幽默感。但這些特性并非來自他單純的主觀想象,而是植根于現實的生活。他的許多膾炙人口、為各種年齡的人所欣賞的作品就都具有這種特色,如《夜鶯》、《豌豆上的公主》、《皇帝的新裝》、《牧羊女》和《掃煙囪的人》,都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盡管故事的情節(jié)不一定與現實生活對得上口徑,但它們在讀者胸中所產生的印象是有說服力的,可信的,而且趣味橫生,更加深了這種印象的真實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以《皇帝的新裝》這篇童話為例,那位皇帝——包括他的那一群閣僚們——蠢得可愛,虛榮得可愛,活龍活現,使讀者從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中得到一種真實感。此外,這篇童話的消遣性和娛樂性也遠遠超過我們現在在舞臺或電視屏幕上所看到的丑角明星?!盎实邸笨胺Q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在給我們提供極大的笑料和快感的同時,它也啟發(fā)我們的思想和視野。與我們現實對照,“皇帝”這樣的統(tǒng)治者連今天也可以找到標本,在今天他仍是一個具有極為深刻現實意義的典型。但即使在這個滑稽人物身上,安徒生也表現出對人間的愛,沒有這種愛,他大概創(chuàng)造不出這個人物的。他希望我們人間的生活變得更合理、更成熟、更有文化。為此他才特地給我們描繪出這樣一副稀世珍奇的嘴臉——作為人間的反面教員。在他絕大數的童話作品中他是以滿腔的熱情,表達他對人間的關懷,對人的尊嚴的重視,對人類進步的贊頌。如《海的女兒》這是個具有沉重悲劇性的愛情故事,我們?yōu)樗鼊尤说那楣?jié)而感動,但卻容易忽略它里面蘊藏著的安徒生對人間的愛,對人這種高等動物的熱切希望。海底公主愛上了一位人間的王子——在安徒生的想象中這位王子代表了人類的一切優(yōu)良特點:貌美、善良、溫柔、和藹,具有足以與“人”的稱號相稱的文化,她要贏得這位王子,必須獲得作為“人”的特點的一件重要東西:靈魂。獲得這樣東西的條件是,她必須贏得王子對她的愛。為了這個目的,她作出了最大的犧牲:讓巫婆把它的魚尾變成人腿,作為酬報巫婆得割去她的舌頭——她成了一個啞巴。王子雖然喜歡她,但她卻無法表達她對王子的愛情,說出她的心里話。王子最后與他誤認為他在海上遇難時救過他的那位女子——事實上救他的就是這位海公主——結婚。但她沒有講話的功能,也就無法說明真相,王子與那個女子結婚之夜,就是她獲得“靈魂”的希望破滅的時刻,她的最后出路是恢復她的原形,回返海底,度過她作為公主可以愉快地活三百年的歲月——她雖然是個低級生物,但壽命比人長,條件是她必須在新嫁娘身邊熟睡的王子的胸膛上刺一刀,讓他的血濺到她的腳上,使她的腿恢復魚尾的原形。但當她看到王子在新娘旁睡得那么幸福時,她自己毅然地投入海里,化為泡沫。隱藏在這個悲慘故事后面的主題思想是:“人”,作為一個高等動物的標志是有一個“靈魂”,海公主所追求的就是進入“人”的領域,成為高等動物,因而愿意犧牲一切來獲得這個“靈魂”,反過來說,已經具有高級動物“人”的本身,如果沒有“靈魂”,那么算得是什么呢?安徒生要他的讀者深思的就是這個問題。當今世界沒有靈魂的“人”太多了,所以這個純幻想的故事,卻具有極為現實的意義。但有“靈魂”的人在我們中間也并不完全生活在“幸?!薄次覀円话憷斫獾摹靶腋!边@個詞之中。人生路上充滿了荊棘、坎坷和斗爭,甚至還有犧牲。有多少偉大的人物,如科學家、藝術家、作家、政治家、革命家和愛國者,為了真理,為了正義,歷盡艱險、磨難,以至獻出了生命,但是在他們的心中是感到“幸?!钡摹_@“幸?!眮碓从谀枪膭钏麄兦斑M的高尚理想。這里面有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詩情,我們過去的革命者和烈士們艱苦奮斗,臨危不懼,就因為他們有這種“詩情”在支持著他們。安徒生有一組童話名《沒有畫的畫冊》和《光榮的荊棘路》。它們集中地表現出他所歌頌的這種詩情。這實際上是安徒生童話的“靈魂”。在所有安徒生的童話中,人們可以發(fā)覺這種詩情,不時忽隱忽現地發(fā)出閃光。我把這個童話轉化為方塊漢字的時候,就力求保留住這種詩情,因為我覺得這些童話能夠經久不衰地打動讀者的心,這也是個重要的因素。安徒生童話既是寫給少年兒童看的,又適合成年人閱讀,使后來的兒童文學在題材、創(chuàng)作方法和表現技巧等各方面呈現出空前的豐富多彩。本書譯者是著名作家、翻譯家,是我國最早有系統(tǒng)地把安徒生童話直接從丹麥文譯介到中國的人,是世界上眾多安徒生童話的譯者中唯一與安徒生一樣獲得過丹麥國旗勛章的人。本書是他按風格和故事內容的多樣性、長短相間、現實與幻想相容的原則選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