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在廣州象岡發(fā)現(xiàn)了屬于漢朝早年的第二代南越王趙眛的墓葬,出土大量精致文物,說明嶺南地區(qū)(包括今廣東、廣西、海南)已跨入相當高度的文明社會。秦朝以前的嶺南主要是越族聚居的地方,社會文化比中原地區(qū)落后許多,被稱為“蠻夷之邦”,那么南越王墓所代表的文明是如何創(chuàng)造的?這就需要追述一位使嶺南文明發(fā)生重大變化的人物:趙眛的祖父、第一代南越王趙佗及有關的事跡。本書分若干部分,分別介紹史前時期以及秦以前嶺南的狀況,秦始皇怎樣將嶺南正式歸入中國版圖,設置南海、象、桂林三郡,并移民開發(fā)。秦末中原戰(zhàn)亂紛起,南海尉趙佗趁機割據又兼并象、桂林二郡,自稱南越王,后又曾稱帝。漢王朝終于使趙佗放棄割據,臣服于漢成為諸侯王。他在位約70年期間與漢朝廷基本上保持良好的關系,采用和平的辦法籠絡各族,積極引進中原的先進文化改變嶺南的社會面貌,因而受到后人的尊崇。本書對趙佗的出身,秦進軍嶺南的經過等問題,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可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