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振君1929年出生在開封縣仇樓鄉(xiāng)東馬莊一個貧苦的墜子藝人家庭。6歲隨母學唱墜子,9歲進杞縣戲班,宗“祥符調”,工小旦,兼學青衣。14歲成為劇團的領銜主演。她的嗓音清脆、明亮、甜潤、俏麗,演唱尤以“口齒伶俐、字乖韻巧”出名。她早期的拿手戲《對繡鞋》、《桃花庵》、《秦雪梅觀文》等多是以唱功為主的傳統(tǒng)劇目,無論多長的段式、多雜的句列,一經她的口唱出,準能繪聲繪色、盡巧盡美地將感情表達無遺。桑振君從走上舞臺,就不甘于墨守成規(guī),她總是根據自己對人物性格的理解和戲劇情景的認定,來琢磨出更準確、更生動、更優(yōu)美的唱段。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她創(chuàng)造了偷、閃、滑、搶的演唱技巧,被公認為豫劇唱腔的一絕。這種唱法給人以委婉細膩、字乖韻巧、聲情并茂的審美感受。她的演唱繪形摹境,令人神往;跌宕錯落,令人神怡;以情傳聲,令人神動;如珠落玉盤,清脆分明;如風拂春朵,搖曳多姿,形成了俏麗精巧、高雅優(yōu)美的豫劇“桑派”藝術。20世紀40年代,桑振君在群眾中就已經享有很高的聲譽,觀眾曾經給她起了一個綽號叫“12萬”,意思是她一場戲值12萬。在民間還流傳著“少串一趟親,也要看看桑振君”的說法。當年她在豫東演出,所到之處都受到熱烈歡迎,可以用萬人空巷來形容。幾十年來,桑振君取得了卓越的藝術成就。她演出的角色涉及青衣、花旦、閨門旦、刀馬旦、老旦、丑旦等多種旦行,戲路很寬。她主演的《打金枝》、《下陳州》、《八件衣》、《白蓮花》、《黛玉葬花》、《英雄山》等劇目均由中國唱片社制片發(fā)行,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歡。1956年的河南省首屆戲曲匯演,她在《白蓮花》中扮演白蓮仙子,獲演員一等獎并兼獲劇本改編二等獎。1958年和1959年,桑振君先后兩次為毛澤東主席演出《打金枝》。1964年,桑振君調到河北邯鄲東風豫劇團任教師兼唱腔設計。她不僅重視自己的舞臺實踐,而且對豫劇教育事業(yè)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培養(yǎng)了一大批成績顯著的豫劇名家,也使“桑派”藝術不斷地發(fā)揚光大。2000年,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文化廳、河南省文聯(lián)主辦,河南省藝術研究所、河南省戲劇家協(xié)會、邯鄲市文化局承辦的“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桑振君從藝66周年暨桑派藝術研討會”在鄭州隆重召開,有關領導和專家對她給予了高度評價:桑振君是一位久負盛名、深受人民群眾愛戴的老一代豫劇表演藝術家,和常香玉、陳素真、馬金鳳等齊名于觀眾心中。她在長期的舞臺藝術實踐中,勤于學習、勤于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獨辟蹊徑,形成了自己特色鮮明的藝術風格,她的表演藝術被戲劇界和人民群眾譽為“桑派”藝術,為豫劇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