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國飲食的歷史幾乎與中國的文明史一樣長。在充饑果腹之外,人們賦予了飲食更多的文化意味,即今天每每被提及的所謂“食文化”。長久以來就對中國古代飲食文化感興趣,前幾日購得王仁湘著《往古的滋味——中國飲食的歷史與文化》(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4月版),讀后受益良多。王仁湘是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員,做中國古代飲食文化方面的題目,似乎有些“不務正業(yè)”。但正是他的“不務正業(yè)”,讓我們展開了一遭有趣的中國古代飲食文化之旅。在本書中,王先生的資料工作做得非常到位,這正是得益于他的“本業(yè)”——考古學。從出土文物中,他對飲食器皿用具一一鑒定,分別出各種陶器和青銅器的作用,從而推出中國古代的烹飪方法,何時開始用火,烹飪是用烤法還是炮法……同時他的古文功底也頗令人佩服,無論經、史、子、集,凡是與飲食有關的內容,——輯出,加以解析,靈活運用。如果沒有他的篩選,一般讀者要博覽數(shù)量這么多、種類這么復雜、來源這么廣泛的古書,相信要花費不少功夫,更遑論如果沒有他的翻譯改寫,讀者對古籍原文能否讀得明了。同時他也就人們對于古語誤讀之處作了辨正?!熬舆h庖廚”被不少人說成是,庖廚之藝為君子所不為,在《古代廚師的地位》中,王先生通過回歸《孟子》《禮記》原文,從而得出其本意是說君子的仁慈之心,對于飛禽走獸,往往是看到它們活著,就不忍心見到它們死去;聽到它們臨死時的悲鳴聲,就不忍心再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總是把廚房蓋在較遠的地方。為了吃肉覺得香甜,不要去看宰殺禽獸的場面,也不要聽見禽獸的慘叫聲??磥砣藗儌鹘y(tǒng)的認識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了?!锻诺淖涛丁窌惺占馁Y料,不少是很具趣味性的。例如皇帝日常都吃什么,相信很能引起讀者的興趣?!队诺纳艈巍分?,列出隋煬帝的膳單,雖然名字還有所保存,但是對于配料和烹法卻不得其詳了。其中還有清代咸豐皇帝和慈禧太后兩張御膳膳單,頗有細讀價值。如咸豐一張食單,大量用燕窩,配料主要是雞鴨,頗為單調,用料毫不覺精彩,同時為了上菜及時,御廚們往往事先做好,放在食盒中保溫,傳膳時則同時端上,雖然及時而菜品卻毫無滋味可言。不難看出皇帝雖然吃得昂貴而且分量多,但不一定吃得好,同時以今人營養(yǎng)學角度來看,肯定也會嫌其御膳膳單膽固醇偏高,絕非健康食品。中國古代從事廚業(yè)多位男性,《宋代廚娘好風光》則說,唐宋之時較為重視女廚,以至于嶺南之地,教女都不以針線為基本功,專意培養(yǎng)其廚藝。做一手好菜,便被稱為“大好女子”,不愁嫁不出去。而當時的廚娘也確實不同于一般庸碌女子,紅裙翠裳,舉止文雅。揮刀切肉,慣熟條理,有運斤成風之勢。所做菜品馨香脆美,清新細膩。但酬勞也高得離譜,每辦宴會,要支賜給絹帛或至百匹,錢或至三二百千。以至于官宦人家都要慨嘆,如此的宴席不可經常舉行,如此的廚娘不可經常聘用。王先生也談到不同朝代引進到中國的“外國”食物,對東西文化交流如何影響現(xiàn)代中國食物原料和烹調法有重大的啟示。漢晉時引進中原的如黃瓜、大蒜、芫荽、芝麻,南北朝引進的如茄子、菠菜、洋蔥,五代至明朝引進的如辣椒、西紅柿、番薯、玉米、番鴨等,都大大改變了中國飲食的原料、調味料和烹調法。很難想象,如果這些材料沒有引入中國,今時今日的中國菜會是什么模樣,煮法有何不同。《往古的滋味》還插配近二百幅圖片,其中不少石刻磚雕的拓片圖畫,從中我們可以找出歷史上食器的形狀、紋飾、圖案,也從各種圖畫中,分別出不同的飲宴分坐。同時還有大量的考古圖片,有些還非常珍貴?!豆糯溩拥哪印分胁迮涞摹疤拼娘溩印焙汀按呵飼r期薛城的餃子”兩幅圖片,皆為考古出土時拍攝的,餃子的形狀還是比較清楚,留下了寶貴的圖片資料,而我們現(xiàn)在再去看,則已經腐敗不堪,模糊一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