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愉快的親子溝通有助于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有健全快樂的人格,就要經常與孩子進行溝通,適時讓孩子抒發(fā)自己的感受,從而發(fā)掘他的愿望與需要。當父母了解他的需要后,便可以隨時給予孩子支持和鼓勵,使孩子健康成長。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經過數(shù)年研究發(fā)現(xiàn)。注重培養(yǎng)孩子快樂的性格,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一位美國學者曾走訪了20多個國家,對l萬多名經濟條件不同的兒童進行了調查,反饋結果,始料未及。當問到孩子們最大的心愿和要求時,絕大多數(shù)的孩子對吃、穿、玩、用的東西都不大在意,而普遍重視的竟是家庭氣氛和精神生活。如:“父母不要吵架。”“對待孩子要一視同仁。”“大人說話不要失信。”“爸爸媽媽要互相謙讓,不要彼此責怪?!薄案改敢S護我們的自尊心。”“我們的小朋友來做客時,要表示歡迎?!薄凹彝ダ镆羞m當?shù)奈膴驶顒?,?jié)假日要給我們玩的時間?!薄鞍职謰寢屟孕胁粚Φ臅r候,要接受孩子的批評?!薄皩ξ覀兩侔l(fā)點脾氣,多一點笑。”……這可以說是孩子們的共同心聲。他們的精神生活、心靈需要比對物質條件、經濟生活的要求更強,他們希望有個充滿親密和諧、寬容民主、活潑快樂的家庭,他們討厭那種氣氛沉悶、感情淡漠、專橫緊張、嘈雜煩躁的家庭環(huán)境。興趣和愉快是人的最主要的兩種積極情緒。家長們有意識地為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形成一種愉快的氛圍,讓孩子在樂中學習,樂中益智,依其自然賦予的素質,發(fā)揮那金子般的靈氣,是家庭優(yōu)教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對孩子快樂性格的培養(yǎng)中,家庭起著重要的作用。家長要加深同孩子之間的感情溝通,以密切彼此之間的關系。美國心理學家皮特森在長期的觀察中發(fā)現(xiàn),孩子的習性、語言、動態(tài)及世界觀同其家長極為相似。他認為,家長用微笑對待人生,能使孩子得到非常好的愉快教育。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心胸寬廣,精神愉快,即使工作繁忙,也要抽空與孩子玩玩,常與孩子交流,多與孩子溝通,說些妙趣橫生的話語,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感染與陶冶。有的父母與孩子交流過程中常常有不尊重、不信任、不耐煩、懶得說、拿孩子出氣等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會對親子溝通產生阻礙,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一個初三的女孩子說:有一回,我的一個同學打電話給我,其實那是個女同學,只不過她的嗓音特別,有點像男生的聲音。她說話聲音也大,我媽媽離我老遠就聽見了電話里的“男聲”。等我一撂下電話,她就問個不停,非讓我說出那個男生是哪個班的,為什么找我。我解釋說那不是個男生是我們班的女生,可我媽就是不信。后來,我們吵了起來,我氣得直哭。我媽還說:“哭什么?理虧是不是?”第二天,我以為那件事情就算過去了,誰知道我媽媽竟然去學校調查了。她問我的班主任。我們班是不是真的有個女生的嗓音很粗……這種對孩子的不信任給孩子帶來的不僅是距離感,更可怕的是孩子會形成懷疑型人格特征。P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