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哲學哲學知識讀物哲學的現(xiàn)實與現(xiàn)實的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中國化研究)

哲學的現(xiàn)實與現(xiàn)實的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中國化研究)

哲學的現(xiàn)實與現(xiàn)實的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中國化研究)

定 價:¥50.00

作 者: 陶德麟
出版社: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當代中國哲學家文庫
標 簽: 馬哲

ISBN: 9787303075898 出版時間: 2005-06-01 包裝: 平裝
開本: 16開 頁數(shù): 408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哲學的本義是“愛智”,哲學追求的唯一目標是真理,而且是形而上的真理。這似乎沒有分歧。但有的論者認為中國哲學從開始就過多地關注人事,缺乏西方哲學“愛智”的傳統(tǒng),因而中國哲學始終達不到西方哲學的水平,甚至夠不夠資格稱為哲學都成了問題,本書作者為我們提出了另外的想法。他以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正是中國哲學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這與“愛智”不僅不相抵觸,而且相輔相成。實際上,哲學的最深層的根基還是人對自身處境的關注和思索、理解和追求。

作者簡介

  陶德麟,男,1931年生,武漢大學資深教授、哲學學院博士生導師,原武漢大學校長?,F(xiàn)兼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國家社科規(guī)劃哲學評議組副組長、全國博士后管委會專家組成員等職。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和重點項目、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及教育部重大招標項目多項,撰有《當代中國哲學問題探索》、《哲學的現(xiàn)實與現(xiàn)實的哲學》等著作,主編《社會穩(wěn)定論》等著作。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圖書獎、教育部人文社科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全國普通高校優(yōu)秀教材一等獎等多項獎勵。

圖書目錄

馬克思與唯物主義
1.馬克思在什么意義上說與人分隔的自然界是“無”/3
2.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與舊唯物主義的分歧何在/7
3.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本體論上有原則分歧嗎/8
科學認識列寧的“物質(zhì)”定義
1.關于從“本體論”的角度給物質(zhì)下定義/12
2.關于在列寧的定義中加進現(xiàn)代科學的具體結論/18
3.關于在列寧的定義中加進物質(zhì)的其他屬性/20
4.列寧的物質(zhì)定義是不是舊唯物主義的/21
深化唯物辯證法研究的兩個問題
1.關于理論內(nèi)容/25
2.關于表述形式/26
何謂徹底認識世界
1.問題的由來/29
2.是語詞之爭還是實質(zhì)之爭/31
實踐怎樣檢驗認識
1.幾個出發(fā)點/36
2.邏輯命題與實在命題的區(qū)別/37
3.知覺命題的檢驗/42
4.普遍命題的檢驗//44
絕對真理、相對真理和實踐標準
1.關于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49
2.關于實踐標準的絕對性和相對性/57
邏輯證明與真理標準
1.邏輯不能確定論據(jù)的真假/63
2.推理形式不能確定結論的真假/67
3.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發(fā)展著的實踐/70
4.邏輯證明在檢驗真理過程中的巨大作用/74
關于真理標準的幾個問題
1.在實踐標準之外另立真理標準是理論上的倒退/78
2.理論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80
3.回答幾種詰難/84
真理階級性討論中的一個方法問題
1.爭論的由來和“困境”的實質(zhì)/87
2.“真的理論”與“理論的真”不可混為一談/88
3.回答兩個問題/91
實用主義的真理論
1.在真理的定義問題上,以“工具主義”來反對唯物主義的反
映論/95
2.在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關系問題上,以相對主義來反對唯
物辯證法/105
3.在檢驗真理的標準問題上,標榜“實踐標準”來偷運主觀唯
心主義/109
“雙百”方針的理論基礎
1.問題的癥結何在/113
2.“雙百”方針提出時的本來含義/114
3.幾種似是而非的流行說法/116
4.百家爭鳴的客觀依據(jù)是什么/121
5.不能把百家爭鳴歸結為“兩家”爭鳴/122
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系的矛盾
1.生產(chǎn)力同生產(chǎn)關系之間是不是自始至終存在著矛盾/126
2.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chǎn)力同生產(chǎn)關系之間是否存在著矛盾/129
3.生產(chǎn)資料所有制是不是生產(chǎn)關系的全部內(nèi)容/132
關于生產(chǎn)力標準的幾個問題
1.生產(chǎn)力標準與實踐標準/136
2.生產(chǎn)力標準與經(jīng)濟效益/139
3.生產(chǎn)力標準與精神生產(chǎn)/1no
4.生產(chǎn)力標準與現(xiàn)階段的多種經(jīng)濟成分/141
5.生產(chǎn)力標準與道德原則/145
人道主義的哲學基礎
1.人道主義與人性論不能等同/148
2.抽象人性論與唯物史觀的分歧/149
3.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哲學基礎是唯物史觀/155
兩種倫理原則
1.人道主義是倫理原則而不是歷史觀/158
2.兩種不同哲學基礎的人道主義/159
3.社會主義人道主義與資產(chǎn)階級人道主義的區(qū)別/160
4.有分析地對待歷史上和現(xiàn)實中的資產(chǎn)階級人道主義/165
關于哲學與自然科學的聯(lián)盟
1.如何看待哲學的指導作用/168
2.深刻的歷史教訓/169
3.兩個方法論問題/171
下  篇
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
1.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勝利/177
2.堅持和發(fā)展的統(tǒng)一/179
3.概括現(xiàn)代科學成果/181
4.總結革命建設經(jīng)驗/185
5.面向廣大群眾/186
以科學態(tài)度對待馬克思主義
1.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190
2.區(qū)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具體結論/191
3.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193
4.準確地把握中國實際/194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哲學社會科學的重大課題
1.判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功與否的標準/197
2.總結經(jīng)驗的歷史主義原則/198
3.研究的視角和視野/199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1.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含義/20l
2.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何以可能/205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黨的事業(yè)
1.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黨的綱領/z08
2.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黨的路線/211
3.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214
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與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1.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和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的統(tǒng)一/220
2.“從群眾中來”的過程就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223
3.“到群眾中去”的過程就是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過程/230
4.“從群眾中來”和“到群眾中去”都必須正確處理一般和特殊
的關系/234
從建國五十年的歷程看哲學的作用
1.實踐標準解決認識的真理性問題/240
2.生產(chǎn)力標準解決實踐的合理性問題/246
3.“三個有利于”標準解決發(fā)展生產(chǎn)力與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
關系問題/249
改革實踐對人們的思想影響
1.當前思想領域變化的主流是進步還是退步/253
2.怎樣看待思想變化中的消極現(xiàn)象/256
3.正確處理三個關系/258
道德觀念要符合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要求
1.阻礙改革的固定道德觀念應當廓清/262
2.無產(chǎn)階級道德的歷史形態(tài)/267
3.整個社會的普遍道德原則/268
4.無產(chǎn)階級道德對其他道德的繼承和借鑒/271
《實踐論》的地位和基本內(nèi)容
1.《實踐論》的歷史背景和意義/273
2.《實踐論》的基本內(nèi)容/279
《鄧小平文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1.鄧小平在思想領域提出的重要原則/319
2.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320
3.堅持與發(fā)展不可分離/323
主題·靈魂·精髓
1.主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330
2.靈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334
3.精髓——與時俱進的精神/337
關于哲學專業(yè)教學改革的幾個問題
1.哲學專業(yè)應當加強,不應當削弱/342
2.培養(yǎng)目標要以“三個面向”為出發(fā)點/345
3.教學內(nèi)容要有利于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347
4.教學改革的關鍵在于提高教師的水平/350
改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的教學
1.克服簡單化/352
2.改善教師的知識結構/360
3.正確對待不同意見的爭論/362
進一步重視人文社會科學
1.社會科學的重要性/364
2.振興中華離不開人文社會科學/367
3.輕視人文社會科學的民族是跛足的民族/369
中國哲學的回顧與展望
1.中國哲學的共同精神——內(nèi)圣外王之道/373
2.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結合的必要和可能/378
3.中國哲學的前景/380
附 錄
杰出的中國哲學家李達/385
《中國當代哲學問題探索》自序/400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tefanvlieg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