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表象中行進,心靈在世事中沉浮。歲月如歌,或如訴如泣,或慷慨激昂,或低回婉轉,或淺淺吟唱。我們用心靈去看,就能看懂生活。我們接受來自猶太的禮物,側耳聆聽成功的腳步聲,領悟取舍之間的真諦,把握意義的節(jié)奏,觸摸愛的質地,透過心靈看世界,在感覺和本質的邊緣行走,閃耀時間鏈條的火花……本書前言故事故事故事故事……我們這個年代流傳著太多的故事,它們時而幽默,時而感人;時而催人淚下,時而沁人心脾;它們帶來久遠年代的鮮花的芳香,又篆刻著現世的蒼涼背后的歡樂;它們揮灑著某種道理的多重含義,又證明著幾千年亙古不變的關于愛和希望的不變真理。這個世界上有無數的道理,它們隨著歷史的流變也抵擋不住平庸和迂腐的氣味熏染,同時,在新的各種元素的刺激下,一些與生命和愛緊密相連的真理也變得脆弱不堪。人們向往著光明和理想的世界,卻又無法了解和克服自身的浮躁和極端。愛是拒絕極端的,愛應該是大氣的。智慧也應該是大氣的。我們生命的底色就是由溫馨、柔情、勇敢、耿直、智慧、善良、寬厚、仁愛等構成,假如黑色的墨水替代了它們,那我們能剩下什么,剩下萎縮、自備、折磨、絕望等。我們當然不能這樣,我們不能荒廢了短短的生命。就像在一首歌里唱的:不虛此行。生命有很多個24小時,但跟星球的轉動和宇宙的生命相比,卻渺小得很。我們被賦予生命,我們踏著腳下的泥土行走,不應該在快感和荒廢中度日,也不應該被一些強加的混亂的道理引向過于功利和虛偽的人生方向。我們?yōu)槭裁葱枰适??我們需要故事,勝于片斷。在現代社會里,圖像和文字前所未有的泛濫起來,在傳媒的巨大無形的力量下,真理被一點一點肢解,美好被一點一點曲解,留下的,是無數膚淺的碎片。就像董橋所說:文字是肉做的。那么,假如我們的心靈也在一種非敘事的狀態(tài)下運動,那我們還能維持多久的鮮活生命呢?我們有卡拉0K,我們有網絡游戲,我們還有煙酒,但是假如它們都使我們的心靈支離破碎,那它們的存在還有什么積極的意義?我們需要故事。自從故事誕生那一天起,除了娛樂外,它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意義,它讓我們在喧鬧和嘈雜中變得安靜,變會我們原本的樣子,幫我們找到兒時的理想,又讓我們在現實變的堅強和安定。所以,我們感謝它們。編者也是讀者,讀者也是編者,我們一起在故事中暢游,尋找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