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工科院校電子類專業(yè)本科生的教材,是作者總結多年教學經驗并參考國內同類書籍編寫而成的。介紹了智能儀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各部分的設計方法,內容有模擬信號輸入/輸出通道、開關信號輸入/輸出通道、通信部件、時鐘系統、人機界面、常用處理功能和可靠性設計等,并就基于電壓測量、時間測量和波形測量的3類智能儀器作了專門介紹。為突出智能儀器的特點,本書加重了軟件設計的分量,減少了與其它課程相同的硬件設計內容。為配合教學,每章均附有一定數量的習題。本書內容同樣適用于普通電子產品的設計,也可作為電子技術人員從事單片機應用系統研制開發(fā)的參考書。前言大學工科院校電子類專業(yè)的學生畢業(yè)后大多從事電子產品開發(fā)設計工作,為此,在本科教育階段開設一門“智能電子產品設計”課程非常必要。由于智能儀器是各種智能化電子產品的典型代表,其硬件結構和軟件系統可作為一般智能化電子產品的模型,故以“智能儀器原理與設計”課程作為電子類專業(yè)的“智能電子產品設計”課程是比較合適的。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使學生基本掌握電子產品的設計方法。過去,人們認為“計算機專業(yè)是學軟件的,電子專業(yè)是學硬件的”。隨著電子產品的硬件集成度越來越高,軟件開發(fā)在產品開發(fā)中所占比重也越來越大,“電子專業(yè)是學硬件的”這種觀點顯然已經過時。作為電子專業(yè)的學生,既要掌握硬件設計知識,也要具備軟件設計能力,只有那些硬件功底扎實,軟件設計能力很強的學生將來才能在這個領域有所作為。為了適應這種需要,軟件設計能力的培養(yǎng)在本教材中得到了加強,與其它課程內容相同的硬件設計內容,在篇幅上作了相應壓縮。與國內已經出版的同類書籍和教材相比,本書除了加重軟件設計的分量外,硬件設計中大量采用串行器件也是一個特色。隨著集成度的提高,很多情況下只要選擇一種合適的、內嵌了所需功能部件的新型單片機就可滿足要求,無須外接其它功能芯片。即使需要外接功能部件,也采用串行接口芯片。只有在信息量非常大、速度要求非常高的場合才采用并行總線。本書第1章是“緒論”,介紹了智能儀器的一些基本知識。第2章是“微處理器的選擇”,介紹了幾種當前流行的單片機,使學生從“單片機原理”課程中學到的8051中跳出來,達到開闊視野的目的。第3章是“軟件系統設計概述”,使學生對一個完整的系統軟件有所了解。第4章和第5章介紹了開關量信號和模擬信號的輸入/輸出通道。第6章是“總線與通信系統”,介紹了幾種主要的通信協議。第7章是“時鐘系統”,它是系統運行的基礎。第8章是“人機接口”,介紹了顯示、打印和鍵盤的接口設計。第9章是“常用處理功能”,介紹了有關數據處理、誤差處理、標度變換和自動測量的基本知識。第10章是“可靠性設計”,介紹了抗干擾設計和容錯設計的基本知識。第11~13章分別介紹了基于電壓測量、時間測量和波形測量的智能儀器的基本知識和產品實例。第14章是“虛擬儀器簡介”,使學生對虛擬儀器有一個初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