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興桂,男,1936年生,湖南臨澧人,湖北省農業(yè)科學院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國家863計劃雜交水稻與轉基因植物海南研究開發(fā)基地主任,武漢大學兼職教授,《農業(yè)生物技術學報》和《中國水稻科學》編委,曾任863計劃生物領域第三、四屆專家委員會委員,同時任863計劃“兩系雜交稻技術研究與中試開發(fā)”項目責任專家,“七五”、“八五”、“九五”期間,協助袁隆平院士主持863計劃兩系雜交稻和超級雜交稻的研究項目,是我國兩系雜交水稻研究開拓者之一。近20年來,他組織全國有關單位科研人員,圍繞光溫敏雄性不育兩系雜交稻技術的關鍵問題開展了多學科、多層面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創(chuàng)立了以光溫反應模式為核心內容的兩系雜交稻育種的基礎理論;建立了以光溫敏雄性不育系選育為核心技術的兩系雜交稻育種技術體系;建立了以冷灌繁種、時控調節(jié)制種為關鍵技術的兩系雜交稻種子生產技術體系;建立了以核心種子生產為關鍵技術的光溫敏不育系原種生產與防雜保純技術體系;育成一批包括長江流域早稻、中稻、晚稻和華南早晚兼用兩系雜交稻系列組合;至2000年全國兩系雜交稻面積累計種植333萬h㎡。1996-2000年間,主持國家“新育成光溫敏雄性不育系生態(tài)適應性研究”,對全國新育成的46個實用光溫敏不育系進行了多年多點育性跟蹤,獲得了數以十萬計的育性生態(tài)數據;同時建立了1951-1992年全國38個地區(qū)的逐日溫度數據庫。依據上述兩方面的數據,對我國新育成的不育系育性轉換的光溫指標和生態(tài)適應性進行了認定和分析,在此基礎上,對光溫敏不育系繁殖、制種地域、季節(jié)的區(qū)域化問題進行了探討。主持編著的著作有《兩系雜交水稻理論與技術》(科學出版社)、《中國光溫敏雄性不育水稻育性生態(tài)》(科學出版社)、《光溫敏雄性不育水稻生態(tài)適應性研究》(氣象出版社)等,合署的著作有《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轉換機理與利用研究》(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等,發(fā)表論文5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