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中國最后四個封建王朝——金、元、明、清相繼建都的地方。金時稱中都,元時稱大都,明、清始稱北京。中都是在北京的原始部落上發(fā)展起來的最后一座大城。元初在中都城東北郊外,另建新城,是為大都。大都城的興建為今日北京城奠定了基礎。大都城是按照統(tǒng)一規(guī)劃營建的,整個大都城的平面布局,與《周禮孝工記》所記前朝、后市、右社的分布原則,極相類似。明朝初年對元大都城市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改建。另外還在元朝宮城的舊址上,稍向南移,興建了紫禁城。此外,在舊日中軸線的北端又新建了鼓樓和鐘樓,明顯地標志了中軸線的項點。改建工程于1420年全部完成。到1553年又在城南一面加筑外城,有計劃地把天壇與山川壇納入城中,從而形成了北京特有的凸字形的輪廓。清朝全部繼承明朝的北京城,再無變動,這就是保留到解放前夕的北京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