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分為三部分,依次是序言、自述、論文。序言和自述簡練而全面地評價或回顧了胡壯麟教授的治學道路。采取當事人自述的形式,一方面是參照了西文語言學史學的做法(比如已經出版了三卷的語言學家自述《第一人稱單數(FirstPersonSingular)》),認為這種形式更有史料價值;另一方面是因為這部論文集的編輯原則伺只收錄純學術論文,因此當事人的自述可以取代他人撰寫類似的文章。本文集收集了38篇論文可分為11個部分,語言學方法論(3篇)語言哲學和語言邏輯(2篇),詞匯學(4篇),語用學(4篇),語篇語言(6篇),認知語言學(5篇),文體學(2篇),對比語言學(2篇),語言、思維、文化(4篇),語言學思想史(5篇),語言教學(1篇),這種劃分主要是為了方便語言學的放門者和一般愛好者。它只是大致的,聊勝于無。11個部分的順序以及各部分內部論文的順序與重要性和程度無關,更多的還是基于對諸者的考慮,比如第1篇《功能主義與形式主義》。胡壯麟教授“作為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傳播者,他非常成功”(王宗炎序言)。他和他的同事們(所謂“澳幫”即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澳大利亞師從M.A.KHalldany的一批中學者)所做的工作幾乎盡人皆知。在這樣的情況下,注意功能主義的多樣性,注意“國際語言界形式主義與功能主義開始對話”(徐烈炯;比如susumukuno,petrssall等人的工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同樣,第38篇《語言測試的目標與實現手段》”對語言言測試史上主要測試方法的目標和實現手段作一概述”(王振亞)。這樣的論文也可以歸入語言學思想史部分。但是為了突出語言教學,把該文單獨列為了個部分,而重視語言教學從Ottojespersen到Hslliday也是一脈相承的。本文集收集的38篇論文可分為11個部分:語言學方法論(3篇),語言哲學和語言邏輯(2篇),詞匯學(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