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說明:主編的話任何一門傳統(tǒng)藝術殿堂的門口,總是鐫刻著“苦功”二字,書法尤莫能外。然而,環(huán)顧四周,為其精妙絕倫而心旌向往的學書者,卻屢屢舉步維艱。這種現(xiàn)象的確不在少數(shù)。是他們工夫不夠?是書法高不可攀?是耶非耶,似為莫衷。的確,書法的精進與成熟是建立在大量的臨摹與創(chuàng)作基礎上的。以今人之動摹古人之靜,以今人之意度古人之神,應該有時間的錘煉,舍此無他。但盡快讓學書者建立起拾階而上的自信,亦應是有章可循的。這便是書法中的辯證。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因襲了古人。這套字帖所采用的集字法,使冷冰冰的碑文舒展出了活生生的容顏。經過大量的課堂實踐后,我們發(fā)現(xiàn),這種既能保持原字風貌,又能自成一格的條幅形式,真的使學書者產生鑄志陶情的共鳴。顏筋柳骨,歐謹趙潤,再也不是空洞的符號了。應該指出的是,學習書法從何入手,近年來頗有異說。我們認為,由楷入門當為首選,顏柳歐趙是為捷徑。這已從無數(shù)成功者的足跡中得到檢驗。這套叢帖便是數(shù)位書法教師多年教學研究實踐的集成。著名書法教育家、中國書法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何偉先生更為叢帖逐字進行評點解析,重點與難點,運筆與結構,悉數(shù)了然。對于一個初學者來說,還有什么能比高師指點更為幸福的呢?書法史上,諸多的筆墨官司源端碑帖之爭。唐揩入門,亦因碑體居多而受指摘。這里,我以一首七絕作結,相信學書者自會心有靈犀。自古染瀚難用全,刀功毫間有神傳。休怪智永樓上坐,揚之抑之去華年。一九九八年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