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記:本書從1997年夏到現在寫了六年有余。關于對世紀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徐公持先生劃分為四個階段(徐公持《二十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近代化進程論略》,《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2期):第一階段1900:1928年,稱為科學的近代化初創(chuàng)期。此時期的一些文化先覺者,用西方近代化觀念和方法,重新審視中國的傳統文化學術,至20世紀10年代中期遂有“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浪潮,直接影響到傳統文化的研究。世紀初的一些近代文化先覺者們,在傳播思想文化的同時,也展開了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第二階段1928—1949年,可稱為近代化的發(fā)展期,或進一步的成熟期。在此時期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科學近代化,由初創(chuàng)期進入了成熟階段;而“成熟’的標志有二:其一為近代式的研究更趨深入,更趨穩(wěn)妥,更趨多樣,也即更加科學化;其二為作為辯證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具體化的歷史唯物主義,在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中引入并且迅速發(fā)展,成為研究中的新的觀點方法。第三階段1949——l978年,可稱為學科的發(fā)展統一時期。所謂“統一”,即指在學術思想方面實現了根本一致,此統一是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基礎上的統一。第四階段1978—2000年即學科的多元化時期。所謂多元化,是與前一階段相對而言。學術研究由唯物史觀的大一統,走向各種思想觀念和方法并存的局面,這是與同時期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改革開放過程相表里的。本書采用編年體的體例。此處所謂編年體,是指把研究者的著作或論文某些論點分別置于20世紀四個階段中的某一階段;研究著作或論文年代相同者,則按月的先后分別引錄。這樣做的目的是便于看出20世紀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的發(fā)展脈絡。此處需要說明的是在魏晉南北朝歷史階段中,有些二三流作家如陸機、謝靈運、謝跳、沈約等人,由于20世紀有關研究他們的學術成果較少,為此只好將研究成果分別置于兩個階段,即1900:1949年、1949—2000年。但是不管怎樣分段,其指導思想仍為四個階段說。本書在保證重點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前提下盡量加大信息量。第一階段的重點研究成果有劉師培的《中古文學史講義》(后改為《中國中古研究史》)、梁啟超的《陶淵明》、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胡適的《白話文學史》等。第二階段的重點研究成果有范文瀾的《文心雕龍注》、羅根澤的《樂府文學史》、陳寅烙的《陶淵明的思想與清談之關系》、朱光潛的《詩論》一書中的《陶淵明》、錢基博的忡國文學史》、劉大杰的《中國文學發(fā)展史》等。第三階段有王瑤的忡古文學史論》、《陶淵明集》、逯欽立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陶淵明集》、《漢魏六朝文學論集》。此處要說明的是逮欽立的幾部著作雖然均出版于第四階段,但研究成果均完成于第三階段,故于此提及。第四階段的重點研究成果有曹道衡、沈玉成的《南北朝文學史》、曹道衡的《中古文學史論集》、羅宗強的《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tài)》、《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徐公持的《魏晉文學史》、葛曉音的《八代詩史》、《山水田園詩派研究》、錢志熙的《魏晉詩歌原論》、《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王鐘陵的《中國中古詩歌史》、李劍國的《唐前志怪小說史》、《漢魏六朝小說史》等。為了加大信息量,在保證重點著作的評述外,對一般專著重點論文亦盡量顧及。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得到徐公持、李春臺兩位先生的幫助,謹此致謝。2003年1月于天津師范大學北院師北里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