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列昂惕夫體系的均衡與穩(wěn)定性
1.概述
2.線性生產模型的一般性質
2.1 線性生產模型及其矩陣表述
2.2 簡單線性生產模型的生產性
2.3 列昂惕夫模型
3.列昂惕夫體系的技術假定
4.解的存在性和產出系統(tǒng)的均衡
4.1 線性規(guī)劃解
4.2 解存在的條件:霍金斯—西蒙(Hawkins-Simon)條件
4.3 產出系統(tǒng)的動態(tài)穩(wěn)定性
5.列昂惕夫體系的穩(wěn)態(tài)均衡
5.1 列昂惕夫體系動態(tài)化的不同研究路徑
5.2 價格決定方程以及生產系數的決定
5.3 長期均衡價格與動態(tài)列昂惕夫體系的替代性
5.4 均衡價格與產出決定
6.列昂惕夫體系中價格和產出的動態(tài)穩(wěn)定性
7.動態(tài)列昂惕夫體系的效率路徑
8.對偶穩(wěn)定性定理
8.1 相對穩(wěn)定性
8.2 對偶穩(wěn)定性定理
第二章 列昂惕夫和斯拉法
1.概述
2.生產是一個循環(huán)流——投入產出分析的古典傳統(tǒng)
3.李嘉圖體系及其難題
4.斯拉法單一生產體系
4.1 基本假定和價格體系
4.2 工資率和利潤率間的關系
4.3 “標準體系”(standard system)與“標準商品”(standard commodity)
4.4 矩陣A的技術性質
4.5 斯拉法體系和收入分配問題
5.斯拉法和列昂惕夫體系中的聯合生產
5.1 聯合生產問題的性質
5.2 列昂惕夫體系中聯合生產向單一生產的轉化
5.3 All-engaging系統(tǒng)和All-productive系統(tǒng)
5.4 子體系(subsystem)和縱向一體化(vertical integration)
第三章 替代性與技術選擇
1.概述
2.無替代定理(Non-Substitution Theorem)
2.1 無替代性的定義
2.2 無替代定理
3.無替代定理的含義
4.聯合生產中的替代性
5.替代性和技術選擇
第四章 矩陣乘數
1.概述
2.凱恩斯有效需求原理與矩陣乘數
3.從凱恩斯總量均衡到結構均衡和動態(tài)
3.1 基本假定及靜態(tài)體系
3.2 結構動態(tài)及其均衡條件
3.3 簡要評價
4.部門間分析和收入分配結構
4.1 列昂惕夫乘數、凱恩斯乘數和卡萊斯基乘數
4.2 不同收入群體間的傳遞效應
4.3 收入乘數矩陣
5.二階段投入產出模型
5.1 二階段投入產出表
5.2 結構式投資乘數模型
5.3 最終凈產品乘數模型
6.社會核算矩陣乘數
6.1 什么是社會核算矩陣
6.2 社會核算矩陣與國民帳戶及投入產出表的關系
6.3 社會核算矩陣乘數
第五章 結構轉變理論與實踐
1.概述
2.增長與結構轉變
2.1 階段增長(Epochal Growth)、轉軌增長(Transition Growth)與現代經濟增長(Modern Economic Growth,MEG)
2.2 結構與結構轉變研究
2.3 經濟增長理論對技術進步的研究
3.結構轉變和中國的工業(yè)化道路
4. FDI與經濟結構升級的理論和經驗
4.1 從投資發(fā)展路徑理論到結構升級模式
4.2 直接投資推動下的結構升級在東亞的實踐
4.3 中國FDI推動下的結構轉變模式
第六章 二元結構轉變
1.概述
2. “二元經濟”釋義
2.1 如何理解“二元經濟”
2.2 如何看待我國傳統(tǒng)體制下所謂的“二元經濟”狀況
2.3 理論界這一研究不足的原因
3.中國二元結構轉變的基本問題
3.1 兩部門經濟的界定
3.2 中國二元結構轉變的特殊性質
3.3 中國二元結構中的兩部門關系
4.二元經濟的兩部門模型
4.1 生產
4.2 分配
4.3 人口、結構轉變和資本積累
4.4 兩部門的關系
5.勞動力的轉移
5.1 資本積累與勞動力的吸收
5.2 傳統(tǒng)部門對勞動力的釋放
5.3 勞動力供求分析
6.對我國二元結構經濟的經驗考察
6.1 作為條件的傳統(tǒng)經濟的發(fā)展
6.2 中國二元結構轉變的主導因素
第七章 技術轉變與資本積累體制
1.概述
2.調節(jié)學派形成與發(fā)展的一個概述
3.積累體制與技術內生化
4.技術轉變、積累體制與經濟動態(tài)
4.1 假定和基本方程
4.2技術、需求和收入分配:從卡爾多—費爾東機制到調節(jié)理論的技術進步觀
4.3 需求規(guī)則與經濟增長
4.4 模型對資本主義增長模式變化的解釋
5.模型的擴展及相關研究的進展
6.理論的借鑒意義
第八章 結構分析的經驗應用
1.結構分析方法概述
1.1 投入產出結構分析的系數比較
1.2 前向聯系和后向聯系以及主導產業(yè)的確定
1.3 間接運用投入產出數據進行結構分析的方法
2.轉軌以來中國經濟結構的轉變:1981—1997
2.1 結構分解分析方法(SDA , Structure Decomposition Analysis)
2.2 轉軌以來經濟結構的變化和SDA的因素分析
3.中國產業(yè)關聯變動和結構升級的新階段:1997—2000
3.1 雙比例分析測算技術系數的變動
3.2 產業(yè)間完全聯系及其變化
3.3 產業(yè)關聯變動和經濟結構升級的階段
附錄A:非負矩陣與配朗—弗羅比尼斯(Perron—Frobenius)定理
1.非負矩陣的定義
2.列昂惕夫體系
3.半正矩陣的Perron-Frobenius定理
4.不可約非負矩陣的Perron-Frobenius定理
附錄B:經濟思想簡單回顧
1.經濟學的古典、新古典分期問題
2.從斯密革命到李嘉圖—穆勒經濟學
3.邊際革命后研究的轉向
4.重商主義與凱恩斯
4.1 重商主義概念
4.2 凱恩斯是“二十世紀的重商主義”嗎?
4.3 國家干預的不同性質與轉軌時期經濟政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