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綱五常"即"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的教義為核心的專制宗法社會的倫理道德和政治哲學,同以民主與科學為核心的現代精神是絕對相反的。現代化過程已經改變而且必將繼續(xù)改變人們的觀念和行為準則。許多歷史上的明王良相、孝子忠臣,用現代人的眼光(人性與人道的眼光)來重新觀察,已不能保住"傳統(tǒng)"給他們涂飾上去的色和光。偉大的未見得永遠偉大,莊嚴的未見得永遠莊嚴,曾國藩亦是如此。曾國藩活動在人生舞臺和政治舞臺上的道(光)咸(豐)同(治)三朝,中國的宗法社會和專制國家這座巍峨大廈,經過幾千年風吹雨打,鼠咬蟲傷,已經無可挽回地開始崩壞了。曾國藩以他非凡的意志和才能,"秀才肩半壁東南",自覺地充當了這座將傾大廈的最后一根支柱。他把個人能動性發(fā)揮到了元以復加的程度,雖然取得了一些暫時的勝利與成功,卻終究無法"挽回劫運"。從這個人物身上,尤其是從他留下的數十萬字家書中,深刻地顯示出歷史潮流無法抗拒的真理,生動地表現了"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最后的領袖"的悲哀。一切希望把專制宗法統(tǒng)治延續(xù)下去或變相延續(xù)下去的人如蔣介石等,無不把曾國藩作為精神導師,想從他那里學習"修齊治平"的道理。一切希望徹底結束專制宗法統(tǒng)治,希望中國早日徹底現代化的人,也應該讀一讀曾國藩的書,尤其是他對家人講的私房話,才能夠明白專制政治的理論和權術,明白宗法社會的道德和原則,明白我們是從何而來,現在立身何處,而為了要走向現代政治和社會又得如何起步。專制政治和宗法社會的"肉體"是死了,但它們的"精神"還不死,還在不斷地干預我們,纏繞我們,甚至侵入到我們頭腦里,盤踞在我們心頭上,不是還有父母為了要子女"學好"而把子女活活打死的嗎?我們要現代化,就不能要宣揚維護專制宗法統(tǒng)治的東西;但這并不等于說,一切專制宗法社會里形成并遺傳下來的東西都有害無益,都必須摒棄。曾國藩家書,從整體上來說,就是幫助現代讀者了解現代前中國政治、社會、家庭的好材料,但其認識價值還不限于此。1989年4月13日《人民日報》載,劉伯承對薄一波說過:"這位‘曾文正公',其人不可取,但也不要因人廢言。他的家書,也并非都是腐儒之見,其中有些見解,我看還是可以借鑒的。比如說,他給他的弟弟曾國奎寫過不少的信,其時曾國奎鎮(zhèn)守南京,已是萬軍之將。曾國藩在信中一條是勸他戒躁,處事一定要沉著,冷靜,多思;另一條是勸他要注意及早選拔替手,說‘協(xié)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薄一波也說:"曾國藩講的這兩條,作為治軍為政之道,不無道理。"既然曾國...[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