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國時期,雖然僅是我國幾千年歷史長河中的一小段,但卻有其豐富的內容和鮮明的時代特點。過去的封建史家囿于民族偏見,受傳統的封建正統史學觀點的束縛,視十六國為僭偽,貶之過甚,特別是對少數民族所建的政權,更是如此。所以,幾千年來,除了當時有為十六國修史者外,至今還很少有十六國國別史的專書。近幾年來,國內學術界開始重視十六國國別史的研究,但苦于史籍之散佚,資料之缺乏,收效不大。路總是人走出來的。為了研討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特別是歷史上民族關系的特點,以為今天的借鑒,繁榮祖國的文化事業(yè),作者不揣冒昧,鼓足勇氣,寫下了這本《漢趙國史》。漢趙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內遷少數民族匈奴在內地建立的政權,也是十六國較早建立的政權之一。它的存在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六年,但在中國歷史上仍然留下了一定的影響。過去的封建史家往往把建立漢趙政權的內遷匈奴,作為引起中國歷史上十六國分裂混戰(zhàn)局面的罪魁禍首。這是有失公允的。中國北方十六國分裂割據的形成,乃是東漢以來國內自給自足封建經濟及世家大族的發(fā)展,王權的衰落等引起的必然結果,不是內遷的少數民族所能左右得了的。相反,漢趙政權的建立者能夠順應歷史潮流,利用各族人民反抗西晉的斗爭,一舉推翻了腐朽的西晉王朝,建立了新的政權。這個政權無論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承襲了漢魏以來漢族政權的傳統,又兼其舊俗,在某些方面還有所發(fā)展、創(chuàng)造,對以后的封建王朝有一定的影響。此外,在當時中原地區(qū)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漢趙統治者還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生產恢復和發(fā)展的措施,修建城鎮(zhèn),人口激增,使其京都平陽、長安地區(qū)的經濟有所恢復和發(fā)展。從漢趙興衰的歷史中,還可以看到匈奴統治者的暴虐和濫用民力,及其國內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錯綜復雜的情況,看到它是怎樣迅速走向衰弱,最終為后趙所滅亡的。本書根據現存史籍和文物考古資料,首先論述了東漢末年以來內遷匈奴的活動及其社會地位的變化,然后敘述了漢趙國興衰的歷史,最后對其政治制度、社會形態(tài)作了大膽探討。書名之所以定為《漢趙國史》,是因前趙史官和苞撰有名為《漢趙記》的史書而來??傊鶉鴩鴦e史的研究和撰寫,才剛剛開始,拋磚引玉,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