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學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命運如何?五十年代與"五四"新文學的關系究竟怎樣?這是每個關心五十年代文學的人必然要思考的一個課題。近年來,學術界基本上摒棄了八十年代喧騰一時的"斷裂"論,認為兩者之間有著內在的"聯(lián)結",五十年代的文學是對"五四"新文學的"延續(xù)"。但對這種"聯(lián)結"和"延續(xù)"的考察大多局限在創(chuàng)作領域,對文學史層面的考察關注得不夠。五十年代是否出版"五四"新文學作品,出版了哪些作家的哪些作品,以什么樣的規(guī)格什么樣的方式出版這些作品,"五四"新文學作品的出版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新中國文學的建構和對傳統(tǒng)的打造都有哪些關聯(lián),黨的文藝政策和對知識分子改造以及統(tǒng)戰(zhàn)工作與"五四"新文學作品的出版都有哪些內在的聯(lián)系,等等,所有這些都是文學史研究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然而卻很少有人觸摸過。陳改玲的博士論文《重建新文學史秩序--1950-1957年現(xiàn)代作家選集的出版研究》,以1950-1957年現(xiàn)代作家選集的出版作為研究對象,從"出版"以及"出版了什么"和"如何出版"等層面進入,對"五四"新文學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命運,以及五十年代與"五四"新文學的關系進行透視和闡釋,這一"偏僻"而厚重的選題及其獨到的學術思路,對于現(xiàn)代作家以及"五四"新文學和五十年代的研究,都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