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提問的同學擺脫難堪,我就問:誰知道巧克力糖是怎樣生產出來的?所有的人面面相覷,無法回答。于是,我向他們講述了我到美國著名的赫爾希公司的生產線參觀巧克力糖生產過程的所見所聞。課堂的氣氛馬上變緩和了。然后,我才轉回到原來的話題上,告訴學生可可豆也是在歐洲人進行航海探險以后,由美洲傳人歐洲的物產。學生聽懂了我的課,自然就拉近了我與他們的距離。在與學生有近距離的接觸后,我才突然感受到教育別人是一件非常賞心悅目的事情。以下的事例都說明了在教育實踐中,教師的語言和姿態(tài)所發(fā)揮的異乎尋常的引導作用。在我任教的班級里,一些剛從中國移民來的孩子接受社會的負面信息較多,法律觀念很淡薄。我給他們講地理,說到直布羅陀海峽在歐洲的西班牙與北非之間。有個福州來的男孩子就說,那我們可以組織人從非洲偷渡到歐洲。當時,我不能因此而板起面孔訓斥他們,那樣就可能封閉我和他們的對話,失去我和他們溝通的機會。為了讓他們明白法律是社會安全的保障,我給他們講希伯萊人的宗教制定了十條戒律的歷史故事;還有中世紀時期,在政府管理混亂的情況下,天主教會的戒律如何有利于歐洲社會的穩(wěn)定。這些歷史事實所表達的道理通俗明白,孩子們很快就接受了。他們通過學習歷史上法律制度的形成過程,認識到不但統治者需要法律,而且普通大眾更需要法律來保護他們的財產和生命安全,這樣就自然地加強了學生的法律觀念。有的孩子盲信金錢萬能。每當我讓他們討論歷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發(fā)生的原因時,孩子們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古人做某件事一定是為了錢。我沒有直接駁斥他們?而是提示他們,歷史上很多事件的發(fā)生既有經濟原因,也有社會的原因,還可能有宗教和文化的原因。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