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200篇文章組成,按寧夏歷史發(fā)展順序編排(個別地方稍有調整)。如果說這200篇文章是寧夏歷史的一個個“點”的話,那么將這些“點”串起來(盡管有些歷史事件之間并不連貫),就是寧夏歷史的一個“面”——一部比較系統(tǒng)、完整的寧夏歷史讀物。為此,筆者在編寫時,常用一些“相關鏈接”的文字將一個個“點”串起來,以展現(xiàn)其系統(tǒng)性與連貫性。另外,寧夏古代發(fā)生的一個個歷史事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和當時全國的形勢聯(lián)系在一起的。所以在編寫時注意將寧夏歷史置于全國歷史大背景下來記述,以便于讀者了解其前因后果,來龍去脈。 本書在編寫時有四點需要說明。 1、本書所記述的史事、人物均以史籍為據(包括今人研究的成果),無任何杜撰戲說成分。 2、時間斷限,上限始于遠古,下限止公元1949年寧夏解放(個別事情的尾巴也有留在1950年的)。 3、歷史紀年按下列方式表述:清代(含清代)以前原則上用夏歷(農歷)紀年,并加注公歷(陽歷)年代;民國及其以后改用公元紀年。所有民年用的年、月、日,用漢字書寫的是夏歷,用阿拉伯數字書寫的是公歷。 4、本書力求寫成通俗歷史讀物,故在上用古籍文句時,除個別引文外,一般幸免譯成現(xiàn)代文進行表述;因本書體例的關系,引文或吸收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時,未能一一注明,只在書后附“主要參考資料”注明,在此特予說明并致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