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醫(yī)學內科學胃腸生物力學:胃腸動力新視角

胃腸生物力學:胃腸動力新視角

胃腸生物力學:胃腸動力新視角

定 價:¥30.00

作 者: 樊艷華 等主譯
出版社: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醫(yī)用生物學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117077019 出版時間: 2006-07-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32 頁數: 238 字數:  

內容簡介

  近二十余年,胃腸動力在國內外一直是研究的熱點,人們對功能性胃腸病以及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的認識有了長足的進步,但仍有諸多問題尚不夠 清楚,研究者一直在探索新的研究方法。胃腸生物力學為胃腸動力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是一門新興學科。生物力學是將力學引進生物體,研究物體的變形和受力后的變形規(guī)律,用于解釋生命器官的機械行為。.這本書沒有太多復雜的數學和物理學基礎理論,主要希望提供給讀者一些相關的實驗方法及參考文獻,幫助開闊視野。本書應用盡可能少的計算公式概括論述了生物力學的基本觀點。書中重點強調了一些生理學研究、臨床研究數據(如擴張性參數)以及結果分析的重要性,并對相關的錯誤進行了討論。...

作者簡介

暫缺《胃腸生物力學:胃腸動力新視角》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生物力學概念
1.1引言
1.2什么是生物力學
1.3研究歷史及背景
1.4生物力學的應用
1.4.1機械感受器、蠕動反射及感受功能的測定
1.4.2平滑肌張力
1.4.3食團傳輸機制
1.4.4機械力、生長、重建以及形態(tài)學
1.4.5臨床展望
1.5生物力學研究方法
1.6參考文獻
第二章 消化道的形狀、結構及運動功能
2.1引言
2.2 胃腸平滑肌的結構和組成
2.2.1肌層
2.2.2黏膜肌層
2.2.3消化道不同部位肌層特點
2.3結締組織及其成分
2.3.1黏膜下層
2.3.2漿膜及漿膜下層
2.3.3黏膜固有層
2.3.4消化道不同部位結締組織的特點
2.4上皮層及其組成成分
2.4.1消化道黏膜上皮
2.4.2漿膜
2.4.3消化道不同部位的上皮特點
2.5消化道壁內神經
2.5.1肌間神經叢
2.5.2黏膜下神經叢
2.5.3固有層及漿膜神經
2.5.4消化道不同部位的神經支配特點
2.6消化道壁外神經
2.6.1副交感神經系統(tǒng)
2.6.2交感神經(胸腰神經)
2.7機械系統(tǒng):胃腸運動及食物的輸送方式
2.7.1引言
2.7.2節(jié)律性收縮的起源
2.7.3消化道各部位的運動模式
2.8簡化幾何形態(tài)假說及誤差分析
2.8.1圓形代替橢圓形截面計算中可能出現(xiàn)的誤差
2.8.2應用豚鼠十二指腸模型進行的研究
2.8.3驗證兔食管及小腸的形態(tài)
2.8.4扁圓形器官的表面積及容量
2.9參考文獻
第三章 基礎機械原理
3.1簡介
3.2應力
3.2.1薄壁柱形壓力管的應力
3.2.2 Laplace定理的其他特性
3.2.3厚壁圓柱管
3.2.4膜張力的計算
3.3變形
3.3.1二維表面應變的計算
3.4應力-應變關系
3.4.1體外柱狀結構的幾何數據計算
3.4.2消化道管壁應力應變的分析方法
3.5黏彈性
3.6數學分析
3.7流體因素
3.8其他(常用)機械參數
3.9參考文獻
第四章 生物力學研究方法及結果分析
4.1常用胃腸運動檢測方法
4.1.1測壓法
4.1.2漿膜應變傳感器
4.1.3評估腸管內容物的流動狀況
4.1.4無創(chuàng)性檢查方法
4.2氣囊擴張技術
4.2.1關于氣囊擴張法的幾點注意事項
4.2.2應用氣囊擴張技術時對幾何因素的幾點考慮
4.2.3阻抗面積測定
4.2.4與阻抗測面系統(tǒng)相關的技術
4.2.5超聲影像技術的在體研究
4.2.6應用非線性統(tǒng)計學方法分析張力一應變關系(通過阻抗測面等方法獲得的數據)
4.2.7阻抗測面技術的有限差分模型
4.2.8氣囊擴張過程中雙軸膜張力的測定
4.3其他力學研究技術及分析方法
4.3.1單軸實驗
4.3.2雙軸和三軸實驗
4.3.3關于直徑測量與分析的注釋
4.3.4彎曲實驗(確定雙層結構的彈性實驗)
4.3.5應用掃描聲學顯微鏡測定組織彈性
4.3.6應用聲學顯微鏡法進行多層結構聲速的離體研究
4.3.7確定食管雙層結構穩(wěn)態(tài)彈性模量的模型
4.3.8食管壁各層的應力分布
4.4參考文獻
第五章 胃腸道平滑肌細胞的機械力學行為及神經支配
5.1消化道平滑肌功能、動力和力學的研究模型
5.1.1在體模型
5.1.2離體模型
5.2平滑肌
5.2.1平滑肌的結構
5.2.2節(jié)律的起源
5.2.3慢波的起源
5.3突觸和神經環(huán)路
5.4感知
5.5力學數據的重要性
5.5.1機械受體、蠕動反射及感覺實驗
5.5.2消化道動力障礙
5.5.3年齡相關性消化道改變
5.5.4從生物力學觀點看IBS的結直腸感覺異常
5.6 Hill三元模型
5.7決定機械曲線形狀的因素
5.8動力組織特性
5.8.1位相性收縮
5.8.2胃腸平滑肌張力
5.9研究張力的新標準:體內繼發(fā)性蠕動和內臟疼痛機制
5.9.1阻抗測面儀的臨床研究一壓力依賴階段擴張氣囊
5.9.2感覺評估
5.9.3機械刺激的標準化
5.9.4人十二指腸連續(xù)擴張實驗的感覺和生物力學反應
5.9.5老化對張力一應變曲線和感覺的影響
5.9.6系統(tǒng)性硬化癥對張力一應變曲線和感覺的影響
5.9.7初期結論、局限性和展望
5.10多元刺激方法
5.1l機械拉伸在平滑肌細胞培養(yǎng)中的作用
5.11.1細胞培養(yǎng)
5.11.2細胞應力的方法
5.11.3影像分析
5.11.4微移液管誘導的黏彈性變形
5.12參考文獻
第六章 胃腸道零應力狀態(tài)、殘余應力和殘余應變的概念
6.1引言
6.2實驗步驟
6.3環(huán)向零應力狀態(tài)的幾何特征
6.4殘余應變的測量
6.5雙層模型
6.6長向和徑向殘余應變特性
6.7殘余應變的含義
6.8關于組織波狀變形的附加注釋
6.9載荷狀態(tài)下應變分布的估計
6.10無載荷狀態(tài)下黏膜和漿膜應變的估計
6.11參考文獻
第七章 正常胃腸組織生物力學特性
7.1預調制性能-應變軟化
7.2食管的零應力狀態(tài)和應力-應變特征
7.2.1成熟和衰老時期食管的生理性重建
7.2.2食管雙層模型
7.3小腸的形態(tài)學、殘余應變和應力-應變特性
7.3.1大鼠小腸雙軸向試驗中長向殘余應變和應力-應變關系的注解
7.3.2小腸結構的生理性重建和生理性成長過程中的生物力學特性
7.3.3大鼠小腸時間依賴的黏彈特性
7.4大腸
7.5膽道
7.6結束語
7.7參考文獻
第八章 胃腸道的生長和重建
8.1機械力、生長、重建和形態(tài)學
8.1.1臨床應用前景
8.2生理I生重建
8.2.1禁食和再喂期間小腸的重建
8.3 因管壁結構成分受干預所致重建
8.3.1突變成骨不全小鼠的食管殘余應變特征
8.3.2膠原酶和彈力酶誘導的大鼠食管重建
8.4實驗性疾病所致重建
8.4.1鏈脲菌素導致的糖尿病
8.4.2手術的介入
8.4.3生理干預
8.5生長因子導致的重建
8.5.1表皮生長因子
8.6組織重建
8.7參考文獻
第九章 展望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stefanvlieg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