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英雄莫問出處”,但是昔日的“草根”一旦成為英雄,人們還是會對他的出處充滿好奇。近年來活躍在商場舞臺上的浙江民企老板們,無疑已經成為了人們關注的英雄。但是,仔細研究他們的身份,卻發(fā)現一個讓人震驚的事實,這一個個光環(huán)照耀下的英雄們,大多都是“草根”出身——他們的創(chuàng)業(yè)經歷大多都屬于白手起家型。以魯冠球為例,他的身份演進過程是這樣的:農民——打鐵匠——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負責人(從1969年到1979年)——承包了當時已更名為萬向節(jié)廠的蕭山縣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1980年至1989年)——魯團公司(1990年)。魯冠球這樣的農民成為一個大型企業(yè)集團的老板,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徐文榮是農民出身,連小學都沒畢業(yè),后來卻成為高級經濟師、高級政工師;南存輝原來只是個修鞋匠,把自家的房屋折價賣了5萬元,才湊足資本與胡成中一起創(chuàng)辦樂清縣求精開關廠;胡成中是裁縫出身;樓忠福也曾是建筑工人;李如成原本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鄭堅江是汽車修理工出身;汪力成剛開始是絲廠臨時工……這些今天處于浙江創(chuàng)富英豪“金字塔”塔尖的人物,創(chuàng)業(yè)之前的身份相當“寒酸”,有人粗略估算了一下,約有90%左右的浙江民企精英,出身均很寒微。除了后來的培訓深造外,創(chuàng)業(yè)初期的文憑也并不高,大多是初高中文化。他們沒有靠山,沒有資金支持,全靠自己白手起家,他們是怎么創(chuàng)造出這一幕幕傳奇經歷的呢?其實只要仔細研究就會發(fā)現,雖然成功的浙商們涉足的行業(yè)五花八門,他們的個性也都不一樣,但白手創(chuàng)業(yè)的成功過程卻都非常相似——吃苦受挫。在2005年的福布斯中國100首富企業(yè)家排名中,吉利集團的創(chuàng)辦人李書福列第49位。1999年底,吉利集團員工發(fā)展到近萬人,總資產20多億元,年銷售收入30多億元。吉利集團是中國第一家生產轎車的民營企業(yè)。此外,吉利還投資8億多元創(chuàng)建了全國最大的民辦大學—北京吉利大學。李書福在浙江臺州一個貧窮落后的山村長大,高中畢業(yè),1982年出道,最初是父親給了120元買了一個手提的照相機,就辦起了照相館。其實剛開始根本不算照相館,就是買了個小相機,騎上破舊的自行車滿街給人照相。那個時候的李書福經常是背著相機在公園里瞎轉悠,不管天氣怎樣,他都必須到公園拉生意。見了逛公園的就拉著照相:“來,來,同志過來照張相。”臺州人把從事這種職業(yè)的人說成是“野照相”。當然,在做生意的時候,李書福免不了遭別人的白眼。李書福的照相生意做得不錯,半年后賺到1000元,他正式開起了照相館。一年以后,李書福邁出辦企業(yè)的第一步。李書福說:“第一不怕苦,第二不怕窮,第三當然是喜歡致富了!”他敢闖敢拼,豁得出去。財富浙商們有很多都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他們都在一所人生的大學中成功畢業(yè)——“挫折大學”。 這所大學是無形的,沒有校舍沒有資產;這所大學不用考試,不用注冊,當他們開始實踐夢想時,就已經成為“挫折大學”的一名終身學員。這所大學的教室是他們周圍的整個世界,在這個教室里充滿著不絕于耳的“哎喲”聲。挫折大學的課本是碰壁。每碰一次,他們就會得到一個教訓,教訓使他們不會在同一個地方再次碰壁。“碰壁”這部無字天書他們絕不會白讀,因為他們已在碰撞中練足了功力,已為下一次碰撞做好了準備。這所大學沒有收費處,但他們卻常常要付出極其昂貴的代價。但即使是這樣,對于他們來說卻又都是值得的,因為經驗和教訓是世界上最昂貴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