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傈族三弦調是一種口傳心援的音樂,加之傈傈人居住在峽谷深山,地域遼闊而人口分散,要把一把首首民族收集起來,委實不易,其艱辛可想而知。愛蓉老同學在給我的信中寫道:“為了采訪歌手,我們曾爬山涉水,走了幾個縣的幾十個村寨。有時是‘冰天雪地’,有時是‘炎熱酷暑’,因為這一片地方‘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他們通過田野采錄來的民歌有著親歷性、真實感,無不是編著者人生的折射,三弦調的音符真實地記錄了他們藝術生涯的歷程。他們收集整理的原汁原味的三弦調原始歌舞,蘊含著傈僳族深厚的文化背景,頗具文化價值和學術價值。說到學術價值,應當提及的是,《三弦調》的采錄和編纂,很好地體現了民族音樂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即把傈僳族三弦調與其根植的文化環(huán)境聯系起來考察。采錄者的200多首民歌除了記寫有傈僳文及漢譯配歌外,還詳盡標明其流行地(縣、鄉(xiāng)、村寨)、演唱(及彈奏)者或彈唱者、采錄者、傈僳文翻譯者,記譜者等。這些項目是對民族音樂學者進行田野實地調查的學術規(guī)范的標志。同時,采錄者還對民族語言的特殊詞匯及方言土語進行注釋,如對《一對筷子一對夾子》的歌名注釋日:“L:Du J(音‘拿獨加’)系一種傳統(tǒng)的狩獵工具,用來夾住獵物”。這對讀者理解三弦調的內容很有幫助。總之,《三弦調》是一部難得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民族薈萃之作,對其繼續(xù)傳播及保存和發(fā)展傈僳族音樂都將起著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