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認為:飲食文化主要指飲食與人、人群的關系及其所產生的社會意義。茲舉兩例為證:中國人善于在極普通的飲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與意義,哲學家更是如此。莊子認為上古社會最美好,最值得人們回憶與追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可以“鼓腹而游”,也就是說吃飽喝足之后能充分享受人生的樂趣。先秦哲學家中最冨于悲觀色彩的莊子尚且如此。那么積極入世的孔子、孟子、墨子、商鞅、韓非等人就更不待言了。中國人對付鬼神也像處理人際關系一樣,總是通過食物來疏通關系。西洋人悼念亡者一束鮮花就可以了,中國人不成,事死如生,活人吃什么,祭祀死人至少是同待待遇(一般還要高一檔)。古代祭祀鬼神都有食物,而且根據鬼神的貴賤親疏和他企盼的大小決定祭祀食品的豐儉。這完全與老百姓對付騎在他們頭上的官吏一樣,因此有人說祭祀不過是人對鬼神的賄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