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也是農民之家。文七妹的祖父是個貧苦農民,積勞成疾,27歲就去世了。堅強的祖母歷盡磨難,把三個兒子養(yǎng)大。兒子們給有田之人做長工,打短工。母子四人辛勤勞作,節(jié)衣縮食,購買了一些田地和一棟房屋。為此,他們甚至從不吃夜宵。兄弟三人成家立業(yè),發(fā)展成了一個有20多口人、140畝地的大家庭。人均土地有7畝。文七妹的父親是三兄弟中的老二。他有三子三女,文七妹是姐妹中最小的。這個人丁興旺、生活富裕、讀書人多的大家庭,不僅是文七妹出嫁后生活和感情上可以依靠的“大本營”,也是石三伢子眷戀不已的溫暖之鄉(xiāng)。與文家相比,毛家人少。文七妹17歲那年,即光緒十年(1884年),婆婆病逝,家中只有祖父、公公、14歲的丈夫、兩個年幼的妹妹和她,很冷清,也很貧窮。文七妹在家當姑娘時,雖不是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富家小姐,但也生活安適,只做些輕微的家務活兒,從未下田勞動。而嫁到毛家,里里外外什么農活和家務都要做,辛苦許多。從當姑娘時天天與兄弟姐妹一起熱熱鬧鬧,變成當媳婦,天天侍候老祖父和公婆,照顧弟妹和孩子,下田勞作,她很不習慣。年輕的文七妹經?;啬锛以V苦流淚,抱怨毛家人少,又在一個山沖里。她在娘家一住就是很長時間。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特別是石三伢子的出生,這位年輕的母親漸漸習慣了她的角色和命運。她將全部的愛心放在了孩子、丈夫身上,并施及周圍的人。光緒十九年農歷十一月十九日(1893年12月26日),毛順生和文七妹,一個23歲,一個26歲,有了他們的第三個孩子石三伢子。此前出生的兩個男孩都夭折了。兩個男孩的相繼夭折,給這個農民家庭留下了不幸的陰影,成為這對正式結婚已8年的年輕夫婦心頭巨大的傷痛。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文七妹成了虔誠的佛教徒。她終日祈求佛祖保佑她給毛家再添后代,保佑她的孩子平安。她的誠心似乎感動了神明,她平平安安地生下了石三伢子。毛家有后了。上屋場里有了祖孫三代人。盼子心切的毛順生,對石三伢子的出生喜不自禁。向來不信菩薩的毛順生,按照當?shù)仫L俗,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擺盛宴宴請親友們。族里的文化人按毛氏宗族的輩字排列,給這個新生嬰兒取名“毛澤東”,字“潤之”。“澤”是他這一輩男孩們的輩字。幾十年后,這個名字被陜北農民套用信天游曲調,編人了《東方紅》一歌,響徹東方。滿月之后,文七妹抱著嬰兒回到娘家。娘家嫂、妹多,可以幫她帶孩子。再者,她還有一個考慮:毛家人氣不旺,毛順生是單傳。自己過門后,祖父和婆婆先后病故,兩個男孩也先后夭折,而文家四世同堂,人丁旺盛,“福氣”大。托他們的福、借他們的光,能夠把兒子養(yǎng)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