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本文系袁行霈先生為慶祝林庚先生九五華誕所撰,原題為《燕南園62號——記恩師林庚》。今征得袁先生同意,作為本叢書總序。袁行霈燕南園62號是一個中式的小庭院,庭院中央有一棵高大的柿子樹,右手數竿竹子掩映著幾扇窗戶,窗欞雕了花的,那就是靜希師住房的東窗,窗邊就是他經常出入的東門。走進東門穿過走廊是一間客廳,客廳南窗外有一段廊子,所以客廳里的光線不很強,有一種舒緩從容的氛圍。從客廳一角的門出去,右轉,再打開一扇門便是他的書房,那里東、南、西三面都是窗子。冬季的白天只要天晴,總有燦爛的陽光照進來陪伴著老師。這正應了他的兩句詩:“藍天為路,陽光滿屋”。靜希師到燕京大學任教時,住在燕南園一座獨立的小樓里。但他喜歡平房,更喜歡有屬于自己的大些的庭院,便換到62號來。他在院子里種了一畦畦的花,春天,鮮花布滿整個院子,他享受著田園詩般的樂趣。靜希師從五十年代末期就買了電視機,那是一臺蘇聯制造的黑白電視機。他喜歡體育,??吹氖求w育節(jié)目。那時候電視機還是稀罕物,第26屆世乒賽期間,系里的年輕教師們每天都到他家觀看比賽的實況轉播,他的家成了演播廳??蛷d里臨時湊了全家所有的椅子和凳子,擺成一排排的。大家坐在那里一邊觀看比賽,一邊發(fā)出贊嘆聲和歡呼聲,夾雜著各種各樣的評論。沒有轉播的時候,那些座位也不撤掉,等待著另外一場觀眾。就在這次比賽結束以后不久,老師買了一張乒乓球臺,放在院子靠近南墻一片寬敞的地方,系里的青年教師常去那里跟老師打球,我也是其中的一個。老師的眼神好,對球的感覺敏銳,處理球的手法細膩,會突然抖腕發(fā)力,改變球的方向,使我招架不住。他還喜歡唱歌,原來只見他有一臺相當講究的電唱機,以及若干老的聲樂唱片。后來才知道他本人就會美聲唱法,能唱到高音C。大概是得益于唱歌,他原先的哮喘病,進入老年以后竟然痊愈了。他曾熱心地教我發(fā)聲的方法,還畫過一幅頭腔圖,告訴我源自丹田的氣如何經后腦繞過頭頂,灌向鼻腔和口腔,以發(fā)揮頭腔的共鳴作用。我在北大求學和工作的五十一年間,不知多少次進出這庭院,進出這客廳,在那里向老師求教,一起談論學問和人生。其實我之留校任教,也是林先生親自選定的,正是他對我一生的道路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當我畢業(yè)后不久第一次登上講臺講課時,靜希師還有鐘蕓師、一新師兄都去聽課,課后便到林先生的客廳里小坐,他們給了我許多鼓勵和指點。有時候老師讓我進入他的書房,我們隔一張寫字臺面對面坐著,寫字臺中央有一方硯臺,一個玉雕的水盂,還有一個方形的筆筒,瓷的。在書房里,我們距離更近,談話也更親切。我們談話的內容很廣泛,當然多的還是學問,屈原、李白、《西游記》、《紅樓夢》,以及外國的文學,不管甚么話題,老師都有獨到的見解。有一次談到孫悟空,他說孫悟空身上有知識分子懷才不遇的憤慨情緒和叛逆精神。有一次談到水分,他說如果沒有水分,干巴巴的東西有甚么意思?《紅樓夢》里寫賈母把鴛鴦調理得像“水蔥”似的,這“水”字就很好!1962年靜希師開始主編《中國歷代詩歌選》上部,為了培養(yǎng)我的學術能力,讓我負責初盛唐部分的初選和注釋的初稿。那年我才26歲,對老師的信任格外感激。在選注過程中,他常常提出一些我意想不到而又令我十分佩服的看法。他告訴我杜甫的《新安吏》一定要選,其中“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這幾句寫得特別好。特別是“眼枯即見骨”,很有震撼力。我仔細體會,老師的藝術感受力確實非同尋常。他還告訴我,李白的《獨漉篇》,別人都不選,我們要選。這首詩我原來沒有留意,經老師指點,細細讀了幾遍,才明白它很能代表李白獨特的風格,末尾四句:“羅幃舒卷,似有人開。明月直入,無心可猜?!边@樣奇特的想象和構思,這樣明快而新鮮的語言,非李白寫不出的。又如,他說杜甫的那句“即從巴峽穿巫峽”,過去的解釋不妥。三峽中的巴峽在下,巫峽在上,杜甫出川怎能從巴峽穿過巫峽呢?他引證古籍中的材料,證明這首詩中的“巴峽”乃是巫水流向長江的那一段山峽,因為在巫山中間,所以又稱巫峽。經老師這樣一講,詩的意思就豁然貫通了。回想起來,在我追隨老師的這么多年里,他固然教給我許許多多的知識,但使我受益更深的是他給了我一種眼光,一種鑒別的眼光;還教給我一種方法,一種直透文學本質的方法。搜尋我的記憶,他從未對我耳提面命、厲言疾色,而總是在啟發(fā)我鼓勵我。他對我所作出的學術成績,從不當面夸獎。當我出版了新書恭恭敬敬地送到他的面前,他也從不說些別人在這情況下通常會說的客套話。但我請他為我的《中國詩歌藝術研究》撰序的時候,他卻十分痛快地答應了,而且很快就寫完給我。在短短的篇幅內,敘述了我們師生的情誼和學術的交往,并對我書中的內容,提要鉤玄略加評論。其論述之精當,語言之雋永,口吻之親切,氣度之瀟灑,置之于晚明小品的名篇中也是上乘之作。靜希師一生提倡少年精神,他常說:人在青年時代最富有創(chuàng)造力。當我還年輕的時候,他鼓勵我抓緊時間作出突破性的成績,可惜我未能做到。后來他仍不斷鼓勵我在學術上要膽子大一些,要追求突破,只要是經過自己認真研究得出的結論就要堅持,不必顧忌別人一時的看法。這使我想起他對自己所提倡的“盛唐氣象”的堅持,當這個見解剛發(fā)表的時候,遭到強烈的反對,但他從未放棄,后來終于得到學術界的承認。他常常把自己新寫的詩讀給我聽,并讓我評論。我特別喜歡他51歲時寫的那首《新秋之歌》,詩的開頭說:我多么愛那澄藍的天那是浸透著陽光的海年輕的一代需要飛翔把一切時光變成現在這首詩里洋溢著對年輕人的愛和期望。他鼓勵年輕人飛翔,希望他們把握現在創(chuàng)造未來。詩的結尾是這樣的:金色的網織成太陽銀色的網織成月亮誰織成那藍色的天落在我那幼年心上誰織成那藍色的網從搖籃就與人作伴讓生活的大海洋上一滴露水也來歌唱這樣鏗鏘的韻律,這樣富有啟發(fā)性的意象,這樣新鮮的感受和語言,四十年后讀起來還覺得好像是旦晚才脫筆硯的。八十年代前期,我曾熱衷于寫舊詩詞,他也把自己年輕時寫的舊詩詞給我看,都是些很有境界的作品,但他并不看重這些,他要用現代的語言,創(chuàng)造新的境界、新的格律、新的詩行。有一天他忽然對我說:“你真該學習寫新詩!”言外之意是把精力放到寫舊詩上有點可惜了。我于是也跟著他寫了一些新詩,可是總也寫不出那樣新鮮的句子來,這才知道新詩的不易。幾十年近距離的接觸,我越來越感到靜希師首先是一位詩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詩人,超越平庸以達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極致。他有博大的胸懷和兼容的氣度,我從未聽他背后說過別人的壞話;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對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總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他九十歲出版的詩集《空間的馳想》,是詩性和哲理巧妙融合的結晶。在這本書里,他推崇人的精神,歌頌精神的創(chuàng)造力,他希望人類不要被物質的“灰燼”埋葬,而失去了人生的真正目標。他用物理學家的眼光思考時間和空間,呼喚人類對空間的突破。正是這種深刻的思考、博大的胸襟,以及始終不衰的少年精神,支持他度過了九十五年的人生路程,依然如此健康而又才思敏捷。靜希師的學問和他的新詩創(chuàng)作緊密聯系在一起。用一般文學史家的標準來衡量他,他的學術成就無疑是高超的。他的《中國文學史》,每一版都引起學術界很大的反響,其特色和價值,越來越受到文學史家的重視,香港有學者在一本評論中國文學史著作的專著中,對靜希師的《中國文學史》用了很大篇幅詳加論述并給與高度的評價。靜希師關于屈原生平的考證,關于《天問》是楚國詩史的闡釋;關于唐詩的多角度的論述,特別是關于“盛唐氣象”的精彩發(fā)揮,以及關于李白“布衣感”的揭示;關于《西游記》文化內涵的新解,以及其他許多見解,在提出的當時都令人耳目一新,至今仍然給我們許多啟發(fā)。但僅僅講這些還是難以看出他可貴的獨特之處。他可貴的獨特之處,或者說別人難以企及之處,乃在于他是以詩人之心從事研究,是帶著新詩創(chuàng)作的問題和困惑來研究古典文學的,同時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來指導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他對《楚辭》的研究解決了如何從散文語言中創(chuàng)造詩歌語言這樣一個重要的、從未被人注意過的問題;他對“建安風骨”和“盛唐氣象”的提倡,既符合建安和盛唐詩歌的實際,也啟示著新詩創(chuàng)作的一種突破的方向。他作為一位卓有成就的文學史家早已得到公認,但他在新詩創(chuàng)作上探索的成績還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他也許會感到一點寂寞,但仍處之泰然,這是需要時間和實踐來檢驗的。我相信他的新詩創(chuàng)作,他對新詩格律的創(chuàng)造性探討,必將越來越受到重視,并在今后新詩創(chuàng)作道路的探索中發(fā)揮作用。靜希師在燕南園62號這棟住宅里生活將近六十年了。雖然院子大門的油漆已經剝落,室內也已多年沒有裝修而顯得有些破舊,但住在這里的年近百齡的主人精神依舊!有時趁著好天氣我陪他在燕園散步,他不要我攙扶,自己昂首向前,步履安詳,真不像是年逾九旬的老人。他曾告訴我,走路一定要昂起頭來。他一輩子都昂著頭,而昂著頭的人,精神是不老的!2004年9月25日導讀彭慶生林庚先生主編的《中國歷代詩歌選》(上編),既是一部獨具特色的詩歌選本,又是一部自成體系的優(yōu)秀教材。自1961年出版后,深受教師、學生和廣大讀者的歡迎,多次重印;1988年,榮獲國家教委高等院校優(yōu)秀教材一等獎。林庚先生是著名的詩人,又是卓有成就的學者,在中國文學史、楚辭、唐詩、中國古典小說等諸多領域造詣極深。從1933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中文系、留校擔任朱自清先生的助教開始,到1998年他所指導的最后一個博士研究生畢業(yè),一直在清華大學、廈門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等著名學府任教,教齡長達六十五年。這種集詩人、學者與教師于一身的人生經歷,使他在編選《中國歷代詩歌選》時有如大匠運斤,使這一詩歌選本既富有詩人的靈性,又富有學者的卓識,同時也深具教師的匠心。一、詩人的靈性早在1930年,林庚先生剛從清華大學物理系轉入中文系,即以舊體詩詞蜚聲清華園。例如《謁金門》:“傷離別,此恨悠悠誰說?重嶺關山風烈烈,雪晴千里月。望斷天涯愁絕,橫笛一聲吹徹。古寺頹垣紅映雪,遠燈青未滅?!彼坪跣趴诿摮觯烊粶喅?,卻情意深遠,耐人尋味。然而,第二年,先生卻從舊體詩詞轉向了自由體新詩的創(chuàng)作,并陸續(xù)出版了《夜》、《春野與窗》這兩部自由體新詩集。1934年,先生又開始轉向格律體新詩的創(chuàng)作,并從此走上了探索新詩格律的艱難而漫長的道路。他一面寫詩,陸續(xù)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格律體新詩集;一面進行理論研究,發(fā)表了一系列關于新詩格律的論文,后來結集為《新詩格律與語言的詩化》。2000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新創(chuàng)作的詩集《空間的馳想》,那《序曲》是:大海是藍天下無塵的鏡子小河是清風里明月的憂愁誰能夠知道那空間的奧秘孕育著萬象中無盡的風流深入淺出,自然超妙,寓哲理于形象之中,無論節(jié)奏、韻律、語言,都完美地體現了先生七十年來一貫倡導的新詩格律的理想。在先生九十五歲華誕之際,謝冕先生寫過一篇祝壽的妙文,題為《先生本色是詩人》。這七個字,準確地概括了林庚先生的個性特征。的確,從先生的日常言行到授業(yè)講學,從先生的散文到學術論著,莫不煥發(fā)著一種源自天性而又久經修煉的詩人氣質,加之豐富的詩歌創(chuàng)作經驗與深厚的詩學素養(yǎng),因此,先生在編選《中國歷代詩歌選》時,自然以詩人之眼選詩,以詩人之心解詩。這首先就表現在該書的選目上,與唐宋以來許多比較流行的詩歌選本多有不同?!妒勒f新語·賞譽》云:“人所應有,其不必有;人所應無,己不必無?!北臼菚x人對當時某種名士風度的贊譽,也是這些名士的一種價值取向;但我想,用來說明《中國歷代詩歌選》的特色,倒也貼切。所謂“人所應有,其不必有”,這就是說,歷代選家選得較多的作品,本書卻選得很少,甚至不選。此中有深意存焉。唐高仲武《中興間氣集》卷上云:“士林語曰:‘前有沈、宋,后有錢、郎。’”可見沈佺期、宋之問、錢起、郎士元在唐代詩壇的影響。因此,后世選家大多對這四位詩人青眼有加?!吨信d間氣集》專選唐肅宗、代宗所謂“中興”時期的詩歌,即以錢起為上卷之首,郎士元為下卷之首,各選其詩十二首。王安石覺得不過癮,他的《唐百家詩選》竟選錄郎士元詩二十一首,錢起詩也選了六首。方回《瀛奎律髓》只選律詩,旨在弘揚“江西詩派”的法門,自然大選而特選所謂“一祖(杜甫)三宗(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的作品,但也選了沈詩四首,宋詩十五首,錢詩三首,郎詩五首。似乎“江西詩派”要尋根,也尋到了沈、宋、錢、郎。此后,王夫之《唐詩評選》選錄沈詩十五首,宋詩十二首,錢詩六首,郎詩三首;沈德潛《唐詩別裁》選錄沈詩十八首,宋詩二十二首,錢詩二十七首,郎詩八首。然而,本書卻只選了沈詩兩首,宋、錢詩各一首,至于郎士元,則一首也沒有選。這理由是明擺著的。沈、宋的主要貢獻在律詩,而五律成熟較早,本書已經選了唐初王績的《野望》,還選了與沈、宋同時而略早的駱賓王的《在獄詠蟬》、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楊炯的《從軍行》、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杜審言的《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這些都是初唐五律的杰作,足以代表初唐五律的成就。從思想性和藝術性統一的角度而言,沈、宋的五律并沒有超越上列名篇,因而只選了沈佺期的一首《雜詩》;況且,這首五律之所以能夠入選,也并非由于它特別出色,而是其頷聯十分精彩: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雜詩》所表現的征人思婦之情,本是中國詩歌的傳統主題,并不新鮮;但這兩句卻給人以新鮮的感受,正如林庚先生所說:“這里是飛躍千里還是連成一片呢?其實正是那飛躍千里才見出那心心的相連,也正是那心心相連才有力量飛躍千里。可見若沒有感性潛在的交織性,語言上的飛躍就無所憑借,沒有飛躍性的語言突破,感性也就無由交織。……總之,一切都統一在新鮮感受的飛躍交織之中?!逼呗沙墒斓蒙酝硪恍?,在創(chuàng)作年份可考的初唐七律中,沈佺期的《古意》應是最早而又最出色的一篇,理所當然入選了。宋之問的律詩沒有入選,卻選了他的《寒食陸渾別業(yè)》:洛陽城里花如雪,陸渾山中今始發(fā)。旦別河橋楊柳風,夕臥伊川桃李月。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復春。野老不知堯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宋之問原是著名的宮廷詩人,奉和應制,是他的當行本色;但這首寫在山中別墅的七古,卻散發(fā)著一股山野的芬芳,令人耳目一新,在被應制詩壓得喘不氣來的初唐詩壇,自然彌足珍貴。至于錢起與郎士元,奔走于權貴之門,逞才于華筵之上,其詩也多為流連光景、點綴升平之作。因此,本書只選了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這并非由于它是一首“億不得一”的試帖詩,而是那末兩句寫得好: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這可真是神來之筆,以致產生了這兩句原是“鬼謠”的傳說。其實,這奧妙就在“從聽覺飛躍到視覺”,“從‘不見’的沉默中飛躍到‘數峰青’的有所見,而這有所見乃更加深了對于那‘不見’的感受。若再深入下去,還可能有許多言語。如此豐富的感受,頃刻間凝成,仿佛是透明的結晶,使得單線平鋪的語言乃煥發(fā)出一種立體感”。所謂“人所應無,己不必無”,這就是說,歷代選家很少選錄甚至從不選錄的佳作,林庚先生卻能發(fā)掘出來,表現出他對詩歌藝術獨有靈犀的神悟與迥異儕輩的審美眼光。這些作品,自能拓寬讀者的視野,使之獲得新鮮的審美享受。杜甫《春日憶李白》云:“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边@前兩句是好懂的。在中國詩史上,除了屈原和杜甫自己,還有誰能與李白媲美呢?所以說“無敵”、“不群”。但后兩句就不太容易理解了。提起庾信,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他“不無??嘀o,唯以悲哀為主”的《哀江南賦》和同一基調的組詩《擬詠懷》,但這些似乎都很難說得上“清新”。至于鮑照,世人最注重的,是他以反抗門閥制度為中心主題的《擬行路難》等七古歌行,固然慷慨激昂,但“俊逸”似乎又不止是慷慨激昂。那么,杜甫為什么要說“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呢?請看本書選注的兩首詩。一首是鮑照《代春日行》:獻歲發(fā),吾將行。春山茂,春日明。園中鳥,多嘉聲。梅始發(fā),柳始青。泛舟艫,齊櫂驚。奏《采菱》,歌《鹿鳴》。微風起,微波生。弦亦發(fā),酒亦傾。入蓮池,折桂枝。芳袖動,芬葉披。兩相思,兩不知。這生機勃勃的春天的贊歌,不是很容易使人聯想起李白的“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嗎?而青春的旋律,正是李白詩歌的主旋律。另一首是庾信《狹客行》:狹客重連鑣,金鞍被桂條。細塵障路起,驚花亂眼飄。酒醺人半醉,汗?jié)耨R全驕。歸鞍畏日晚,爭路上河橋。寫俠客的豪情,英氣逼人。從駱賓王開始,在初盛唐詩人中,任俠之風頗為盛行,而李白尤為突出。他不僅學過劍術,做過俠客,而且還寫過《俠客行》、《少年行》、《結客少年場行》、《君馬黃》等游俠詩,甚至說:“儒生不及游俠人,白首下帷復何益!”讀者若能認真閱讀鮑照《代春日行》與庾信《狹客行》,自當領悟杜甫那名句的內涵。順便提一下:鮑照《代春日行》雖曾入選沈德潛《古詩源》、王闿運《八代詩選》等選本,但更多的古詩選本,如唐汝詢《古詩解》、王夫之《古詩評選》、王士禎《古詩選》乃至余冠英先生選注的《漢魏六朝詩選》等等,都沒有選錄這首詩。至于庾信《狹客行》,在我讀過的十多種古詩選本中,尚未見到有人選錄。李白是家喻戶曉的大詩人,他的代表作也大多是舉世公認的。但林庚先生卻獨具慧眼,仍能選出古今選家從未選過的好詩來,如《獨漉篇》:獨漉水中泥,水濁不見月。不見月尚可,水深行人沒。越鳥從南來,胡雁亦北度。我欲彎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歸路。落葉別樹,飄零隨風??蜔o所托,悲與此同。羅幃舒卷,似有人開。明月直入,無心可猜。雄劍掛壁,時時龍鳴。不斷犀象,繡澀苔生。國恥未雪,何由成名?神鷹夢澤,不顧鴟鳶。為君一擊,鵬搏九天。林庚先生指出:“從那水中的‘無心’之月,竟喚起了生活中現實的‘行人’之苦的同情,這共鳴是何等的高貴。這是吟風弄月的輕薄之徒所能想象得出來的語言嗎?在這里我們真正看見了李白的赤子之心,那是一個天真的,廣大的胸懷;在這里我們也認識了什么叫深入淺出?!痹婿壬f:“‘羅幃舒卷,似有人開。明月直入,無心可猜?!@樣奇特的想象和構思,這樣明快而新鮮的語言,非李白寫不出的。”又如李白有兩首《長相思》,一般唐詩選本多選“長相思,在長安”那首,而本書卻選了另一首,這詩中說:憶君迢迢隔青天,昔時橫波目,今作流淚泉。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這閨中少婦的相思之苦,竟使得原本秋波橫生的美目,變成了一口泉眼,并要求那面鏡子等到丈夫歸來時為她作證。這種李白式的藝術夸張,“從日常的尺度來說乃是不合理的,從藝術的尺度來說卻是更合理的”,讀者“讀到這里時早已忘記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分外親切,分外動人”。杜牧與李商隱都十分推崇李賀,一個為他作序,一個為作傳。特別是杜牧《李賀集序》,對李賀詩歌作了崇高而全面的評價。但宋人卻似乎只記住了杜牧《序》中的一句“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因而說李賀是“鬼才”,說李賀的詩是“鬼仙之詞”。這實在是冤枉。李賀雖然失意而不壽,詩中自多悲憤激越的不平之鳴,詩風也有些險怪;但他確是一位曠世的天才,詩中也有一些清新自然的佳作。本書就選注了兩首古今唐詩選本都未曾選過的好詩,一首是《蝴蝶飛》:楊花撲帳春云熱,龜甲屏風醉眼纈。東家蝴蝶西家飛,白騎少年今日歸。另一首是《江樓曲》:樓前流水江陵道,鯉魚風起芙蓉老。曉釵催鬢語南風,抽帆歸來一日功。鼉吟浦口飛梅雨,竿頭酒旗換青苧。蕭騷浪白云差池,黃粉油衫寄郎主。新槽酒聲苦無力,南湖一頃菱花白。眼前便有千里思,小玉開屏見山色。情致纏綿,清麗鮮活,代表了李賀詩風的一個重要方面。只有選出這樣的作品,讀者才能理解杜牧《李賀集序》所言:“云煙綿聯,不足為其態(tài)也;水之迢迢,不足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為其和也;秋之明潔,不足為其格也?!币仓挥邪选逗w》、《江樓曲》與本書所選的《雁門太守行》、《金銅仙人辭漢歌》、《致酒行》等作品結合起來閱讀,我們才能比較全面地把握李賀的詩風。二、學者的卓識作為一個學者,最可貴的品格就是獨立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堅持真理。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特別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要做到不迷信,不隨波逐流,不屈從,敢于堅持自己的創(chuàng)見,不說難于登天,卻也相差無幾。林庚先生就是這種特立獨行的學者。盡管他為此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不斷地遭到批判,然而,“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1941年,在廈門大學出版的油印本《中國文學史》中,林庚先生首倡“少年精神”;此后六十年中,無論課堂教學還是學術論著,他都一直堅持這一觀點。據林先生自己的說明,“少年精神的內涵,就是有朝氣有創(chuàng)造性的、蓬勃向上的,即使是憂傷痛苦,也是少年的憂傷痛苦”。1954年,林庚先生的名著《詩人李白》出版;不久,就引來了連篇累牘的批判。這批判的重心就是《詩人李白》所倡導的李白的“布衣感”,即“布衣的平等自由的斗爭信念,也就是那時代中解放的情操與高漲的民主的意識形態(tài)”,說得更通俗些,“就是不在權貴面前低頭,要想有開明的政治,就必須反對權貴”。這些觀點,顯然不符合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挨批判自屬在劫難逃。最奇怪的是:1958年1月,為了迎接北京大學60周年校慶,先生撰寫了長篇論文《盛唐氣象》,初衷是“預祝北大能產生一種盛唐時代一樣恢宏博大的文化,中國的新文化能成為世界上最輝煌的文化”。這不正是百年來所有北大人為之奮斗的目標嗎?不也正是今日海內外炎黃子孫共同的心愿嗎?而且,林先生的論文寫得明明白白:“蓬勃的朝氣,青春的旋律,這就是‘盛唐氣象’與‘盛唐之音’的本質?!边@不是中國古代詩歌最令人神往的境界嗎?然而,在1958年夏的“教育革命”中,這“盛唐氣象”,連同“少年精神”與“布衣感”,卻被打成“資產階級學術思想”,橫遭批判。對此,林庚先生泰然處之,一面在課堂上繼續(xù)神采飛揚地大講“盛唐氣象”、“少年精神”與“布衣感”,一面又連續(xù)發(fā)表了《談〈古風〉春種一粒粟》、《陳子昂與建安風骨——古代詩歌中的浪漫主義傳統》、《答讀者問》等一系列論文,從各個不同的角度闡述自己的觀點。用林先生自己的話來說,這叫做“你批你的,我寫我的”。歷史是公正的,時間是唯一的試金石,正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詩人李白》之《新版說明》所說:“縱觀改革開放以來有關李白的論著,一應基本問題,都已導源于這部篇幅不大卻如此沉甸甸的、歷劫不滅的著作。將近半個世紀過去了,今天當我們重新捧讀《詩人李白》時,仍會感到一種先期透視的時代的青春的芳馥,一種涌動的生命的活力而深受啟迪?!绷指壬钠渌匾撝?,也是如此。林庚先生的學術思想,也體現在《中國歷代詩歌選》中。本書收錄的范圍是從西周到五代,時間跨度約兩千年,選詩總量為550首;而文學史所講的盛唐,從開元元年(713)算起,到杜甫去世,滿打滿算也不過58年,但所選詩歌卻多達151首。況且,林庚先生講“少年精神”,歷來是從建安時代講起,他認為曹植的《野田黃雀行》、《白馬篇》、《名都篇》等詩,都富有“少年精神”,并一貫主張:盛唐氣象是建安風骨進一步的發(fā)展,陳子昂是盛唐氣象與建安風骨之間的橋梁。如果把入選的建安詩歌23首、陳子昂詩9首計算在內,再加上頗有盛唐馀韻的韓翃、盧綸、李益的作品,則體現盛唐氣象及其相關的詩歌多達191首,占全書所選詩歌總量的三分之一強。這是本書的一大特色,正表明林庚先生對盛唐氣象情有獨鐘。更有意味的是,本書所選最后一首唐詩乃韋莊《焦崖閣》:李白曾歌蜀道難,長聞白日上青天。今朝夜過焦崖閣,始信星河在馬前。1990年秋,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擬出版一套《名家推薦叢書》,約請林庚先生推薦唐詩,先生編選的《唐詩》,也是以這首《焦崖閣》殿后。這深意,是不是讓讀者讀到他所選的最后一首唐詩時,仍能回味盛唐氣象,神往那盛唐時代的輝煌呢?在上世紀末的一次訪談中,林庚先生強調:“我認為王維的真正價值是他的少年精神,是他早期的《少年行》,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樣一類早期的作品。雖然他的邊塞詩不多,但他年輕時的作品才是他的真正代表作?!ㄓ邢嗨妓拼荷?,江南江北送春歸’,這才是真正代表唐詩的?!遁y川》詩也不是說不是好詩,但不是最可寶貴的東西?!边@是先生一以貫之的學術思想,從1941年的油印本《中國文學史》,到近年對老門生的教誨,向來如此。既不因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對“少年精神”的批判而動搖,也不因八十年代后掀起的“山水詩熱”而改變。本書也貫徹了這一學術觀點,共選注王維詩二十首,其中十七首是富有少年精神的早期作品,如《少年行》、《隴西行》、《夷門歌》、《隴頭吟》、《老將行》、《不遇詠》、《終南山》、《觀獵》、《漢江臨眺》、《使至塞上》、《相思》、《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歸江東》等,而王維后期的山水詩只選了《鹿柴》、《鳥鳴澗》、《山居秋鳴》等三首。李白的“布衣感”,在本書中也顯得很突出,如《將進酒》、《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扶風豪士歌》、《古風·大車揚飛塵》等,都是這方面的代表作?!熬銘岩菖d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是布衣的豪情;“天生我材必有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保遣家碌淖孕?;“作人不倚將軍勢,飲酒豈顧尚書期”,是布衣的驕傲;“鐘鼓饌玉不足貴”,“董龍更是何雞狗”,是布衣對權貴的蔑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嚴陵高揖漢天子,何必長劍拄頤事玉階”,是布衣反抗權貴、藐視王權的歌聲,是布衣追求自由平等的吶喊,是那民主意識高漲的時代的最強音。這些傳誦千古的名句,都出自本書所選李白的名作中。本書的注解,是由林門高足吳小如、陳貽焮、袁行霈、倪其心等先生擔任的。這四位先生都是學識淵博、治學謹嚴的著名學者,擔任注解工作,可謂游刃有馀。作為主編,林庚先生既能充分發(fā)揮集體智慧,又始終嚴格把關,正如本書《前言》所說:“從我們編寫的過程說,凡有疑難,或歷來聚說紛紜,或從來并無注解,或不同于傳統成說之處,都經過再三討論,才作出解釋?!币虼耍瑹o論作家小傳,或詩歌題解與注釋,都嚴謹準確,簡明扼要,言必有據,學殖深厚;同時,也融入了林庚先生的許多創(chuàng)見。林庚先生是“五四”以來最負盛名的楚辭專家之一,他的極富開創(chuàng)性的楚辭研究成果,也體現在本書中。如《離騷》注①:“這篇長詩大約成于楚懷王十六年(公元前三一三年),是屈原因被上官大夫讒毀而離去郢都時所作?!x騷’,等于說‘牢騷’,‘離’、‘牢’是雙聲字?!备鶕窒壬鷮η甑目甲C,則《離騷》當作于屈原二十三歲時,而學術界多謂《離騷》是屈原晚年的作品;他對“離騷”的解釋,既不同于傳統的說法,也迥異于現代學者的見解,而自成一家。又如《招魂》注①:“本篇是屈原為三閭大夫時所作,是描寫為陣亡的貴族武臣們舉行葬禮的作品,性質與《國殤》相類似而所祭對象的身份各自不同?!边@短短三句話,概括了先生《招魂解》與《招魂地理解》這兩篇論文的基本觀點,對《招魂》的主旨作出了全新的闡釋。又如楚辭的斷句,許多學者都以“兮”字為依據;但林庚先生經過深入細致的研究,發(fā)現“兮”字“在《楚辭》里并不是唯一斷句的憑借”,而是“半句上的一逗”。這一發(fā)現的合乎邏輯的發(fā)展,便是林先生后來所揭示的“半逗律”這一中國詩行的基本規(guī)律。因此,本書所錄屈原作品的斷句,與眾不同,“兮”字后面不用逗號。如《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栋й罚喝ス枢l(xiāng)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國門而軫懷兮甲之鼂吾以行?!渡娼罚河嘤缀么似娣饽昙壤隙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并且,林庚先生還從楚辭的斷句,進而發(fā)現了《涉江》的錯簡,指出《涉江》的第22句“接輿髡首兮桑扈裸行”,本來應該在第9句“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之前,由于錯簡,將“接輿”句后置,致使這兩句都成了單句,與上下文都不葉韻,文義也不連貫。對此,《涉江》注⑨作了簡明扼要的說明。在其他作品的注解中,也有不少林庚先生的創(chuàng)見。例如《木蘭詩》: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朝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過去一般的解釋,多謂“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呼和浩特市東南百里;“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之杭愛山。問題在于:木蘭才到了“殺虎山”,怎能聽到近千公里外“燕然山”上的胡騎聲呢?為此,林庚先生于1961年寫了《〈木蘭辭〉中的燕山和黑山》一文,以大量可信的史料考證出“燕山”就是薊北至山海關的燕山,“黑山”就是北京市昌平的天壽山。同年12月13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丁力《解決了〈木蘭辭〉的疑難問題》一文,稱許林先生的考據結論“是一個發(fā)現,很重要,它解決了一千多年來沒有解決的問題??紦牧?,也確鑿可信?!粌H關系到《木蘭辭》的藝術性上的解釋問題,而且關系到思想性”。本書吸納了林先生的這一創(chuàng)見,將一篇四五千字的考據文章,濃縮成了不到三十個字的注釋。又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舊注多謂巴峽即長江三峽之巴峽,一名西陵峽。但當時杜甫身居梓州,要回洛陽,自然沿涪江南下,入長江,出三峽;而西陵峽在巫峽之東,怎么會“即從巴峽穿巫峽”呢?這不正好與杜甫回洛陽的路線背道而馳嗎?在林庚先生的指導下,本書一反舊注,曰:“巴峽,四川東北部巴江中的峽?!短接[》卷六五引《三巴記》曰:‘閬、白二水合流,自漢中至始寧城下,入武陵,曲折三曲,有如巴字,亦曰巴江。經峻峽中,謂之巴峽。’”這樣一注,詩意就豁然貫通了。三、教師的匠心本書《前言》說:“本書是為高等學校中文系中國詩歌選課程編寫的教科書。”作為教科書,當然必須保證其科學性、系統性、完整性。本書在這方面力求盡善盡美,頗具匠心。這首先就體現在選目上,思慮縝密,應有盡有。既充分反映了中國詩歌的源流與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又突出了重點;既充分反映了各種詩體的形成與嬗變,又兼顧了各種不同的流派與風格?!端螘ぶx靈運傳論》云:“自漢至魏,四百馀年,辭人才子,……莫不同祖《風》《騷》。”鐘嶸《詩品》論述某一詩人,往往強調其淵源有自,這些不同的淵源,歸根到底,無非兩類:一是“其源出于《國風》(或《小雅》)”,一是“其源出于《楚辭》”??梢姟对娊洝贰ⅰ冻o》實為中國詩歌的不祧之祖。因此,本書選注了《詩經》38首,其中《國風》30首、《小雅》5首、《大雅》2首、《周頌》1首??梢哉f,《詩經》的精華,盡在此中。屈原的作品,本書收錄了《離騷》,《九歌》之《湘君》、《湘夫人》、《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九章》之《哀郢》、《涉江》以及《招魂》,共11首。正如林庚先生自己所說:“在這部詩歌選中,屈原的代表作幾乎都選注了,只有《天問》由于注釋上的困難,沒有敢碰它。這使我感到十分遺憾!”。直到二十年后,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先生的扛鼎之作《天問論箋》,才了卻這一心愿。《風》《騷》之后,從荊軻的《易水歌》到李后主的詞,歷代名家名作,本書均有選錄,既照顧全面,又突出重點,凡中國詩歌發(fā)展的重要階段與各時期的重要詩人,入選的作品都比較多,讀者只須瀏覽本書的目次,就能略知中國詩歌發(fā)展的軌跡。以詩體而言,從西周到唐五代曾先后出現的四言古詩、騷體、樂府體、五言古詩、三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律詩、五言排律、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詞等各種詩體,本書皆囊括無遺,唯六言詩與七言排律沒有入選。原因很清楚:六言詩句是由三個雙音節(jié)構成的,沒有五七言詩句的“三字尾”,節(jié)奏單調而呆板,既不容易寫好,更不容易流傳,因此,在中國詩史上,它本來就不發(fā)達,佳作尤為難求,歷來的詩歌選本也罕見選錄六言詩者。排律又稱長律,多用于奉和應制、科舉考試、陳情干謁、送別應酬,鮮有情真意切的作品。其體制短則六韻(12句),多則百十韻,句句要符合平仄律,而且,除首尾兩聯外,聯聯要對仗。五言排律已很難駕馭,七言排律就更難寫了。誠如明人吳訥《文章辨體》所說:“唐初五言排律雖多,然往往不純,至中唐始盛。若七言,則作者絕少矣。大抵排律若句煉字鍛,工巧易能;唯抒情陳意,全篇貫徹,而不失倫次者為難。”因此,后世唐詩選本,也極少選錄七言排律。如沈德潛《唐詩別裁》選錄唐詩1920首,七言排律只選了兩首,夾在卷十八“五言長律”中,如果不費勁找,還真不容易發(fā)現。高棅《唐詩品匯》連同其《拾遺》,共選唐詩多達6723首,大概是選詩最多且影響深遠的唐詩選本了,也僅選七言排律4首,附于卷九○“七言律詩”之后??梢姡鳛榻炭茣?,沒有必要選錄六言詩與七言長律,只須教師講課時略加提示即可。本書原是為中國詩歌選這一課程編寫的教科書,當然也可以用作中國詩歌史、中國文學史的參考書;但無論那門課,都不可能在課堂上講解完本書所選注的550首詩。我想,編者的意圖,大概有三:一是給主講教師提供自主選擇的充分馀地,二是為熱愛中國詩歌與中國文化的學生提供課外自學的讀本,三是為廣大讀者提供一部全面體現中國古典詩歌光輝成就的選本。這種對教師的尊重和處處為學生、讀者著想的苦心,也體現在題解與注釋上。盡管本書的題解與注釋都力求完善,但其《前言》仍特意說明:“主講教師還可以按自己認為更好的意見講解?!倍?,往往編者本有獨到精辟的見解,但在注釋中也只是引而不發(fā),留待讀者自己去領悟,去判斷。例如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仭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首句一作“黃沙直上白云間”,一作“黃河直上白云間”。有些學者認定唐代的涼州城(今甘肅武威市)離黃河甚遠,因此,“黃河”應作“黃沙”。但大多數讀者還是選擇了“黃河遠上白云間”,這是什么緣故呢?為此,林庚先生寫了兩篇文章,一是《說涼州》,指出“涼州古來原是一個廣泛的地區(qū),并不是單指涼州城說的(當然涼州城也無妨稱涼州),而且最早的涼州城也不在武威。兩漢以來涼州本指當時隴右一帶,……當時涼州刺史治隴城(今甘肅秦安縣東北),在黃河以東,所以涼州原來就是橫跨黃河的?!瓫鲋菀话阏f來即河西一帶,而《涼州詞》也就是泛寫這一帶邊塞生活的歌詞,它并不是專寫涼州城的?!绷硪黄恰锻踔疁o的〈涼州詞〉》,他首先把李白的名句“黃河之水天上來”與這詩的“黃河遠上白云間”作了比較:“一個是從遠說到近,一個是從近說到遠,但卻有著動靜的不同,‘黃河之水天上來’是結合著水勢說的,是動態(tài),‘黃河遠上白云間’是作為一個畫面來寫的,是靜態(tài),‘黃河之水天上來’因此帶有強烈的奔流的感情,而‘黃河遠上白云間’卻近于一個明凈的寫生?!比缓笾赋觯骸皬男蜗笊险f,‘黃沙直上白云間’確是不太理想,因為‘黃沙’如果到了‘直上白云間’的程度,白云勢必就早變成了黃云,……怎么還能有白云的聯想呢?‘黃沙’‘白云’在形象上是不統一的不完整的。至于‘黃河直上白云間’,當然也不好,簡單地說就是有點太像瀑布,而不太像河流?!比欢?,詩無達詁,有些選本認定“黃沙直上”比“黃河遠上”好,也算是一家之言。我記得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報上登過一條報道:某大學中文系的幾個學生,為了驗證究竟應作“黃河遠上”還是“黃沙直上”,便利用暑假之機,遠赴戈壁,進行實地考察,結論是只能見到“黃沙直上”,而看不到“黃河遠上”。這種求實精神是可嘉的,只可惜他們忘了王之渙寫的是詩,而不是地理課本。也許,正有鑒于此,本書對此句未作解釋,而只注曰:“‘黃河’一作‘黃沙’,‘遠上’一作‘直上’?!边@就給主講教師提供了發(fā)揮的空間,也給學生留下了自我領悟與互相討論的馀地。這首詩的后兩句也傳誦極廣,但詩意委婉含蓄,歷來歧說紛紜,又用了典故,因此本書注曰:“‘羌笛’二句:是詩人初入涼州界時,面對黃河、邊城,耳聽到《折楊柳曲》時所產生的感慨。意思是說:這里春意已經很少,到了玉門關外怕就要連春風也沒有了。那么對于如此少的春之楊柳,羌笛曲中何必還多所怨呢?‘楊柳’,指北朝樂府《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下馬吹長笛,愁殺行客兒?!耖T關’在今甘肅敦煌西,是當時涼州的最西境。”這樣的注解,顯然是必要的,對讀者是有幫助的;至少,比起傳統的解說“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來,當能給讀者更多的啟迪。王安石《唐百家詩選序》云:“欲知唐詩者,觀此足矣?!边@是吹牛。雖說他曾編過《四家詩選》(已失傳),專選杜甫、韓愈、歐陽修、李白的詩;但除開李、杜、韓,唐代還有陳子昂、王維、韋應物、孟郊、劉禹錫、柳宗元、張籍、元稹、白居易、李賀、杜牧、李商隱等著名詩人,而《唐百家詩選》中,這十二位詩人的作品,無一入選,又怎能說“觀此足矣”?但我敢說:對于現在的大學生、研究生和廣大讀者,欲知古詩與唐詩,觀《中國歷代詩歌選》足矣。2006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