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紅軍長征70周年。這個奇跡早就開始被紀念了,只是這一次時間坐標發(fā)生了變化。這里面有紅軍,有他們進行的長征;也有中華民國,租借地,紐約來的投機者,蘇聯人;共產黨正被國民黨追擊;一個放在一張統(tǒng)一的中國地圖上的30年代……過程永遠都是謎。30年代的描述亦如此。4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每一代執(zhí)筆者也都是如此。70年,幾乎是下一個百年的倒計時,再過30年,這些曾發(fā)生的事實,還會被記錄嗎?或者被如何記錄呢?紅軍在70年后的今天,在官方與民間,在時尚與傳統(tǒng),在親歷者與想象者中間,成為一個有趣的紀念對象,他們各自寫著對一支遙遠軍隊的定義,甚至互相印證。90歲,80歲,70歲,60歲,50歲,40歲,30歲,20歲,10歲。這樣一個年齡的縱深與橫切面。如同今天的中國一樣,傳統(tǒng)與現代共存,豐富而紛雜,單純而且充滿朝氣與活力。如此不同的八群為什么會同樣地懷念一個逝去的時代?他們如何找到集體共存的密碼?在這條尋找生存的路上,毛澤東與他的隊伍,一直在修正著自己的方向,整整兩年,付出了十多萬人的生命,才決定了這條路的終點,或者起點?;腥绱耐袼枋龅摹叭祟惾盒情W耀”,那些星辰正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閃耀。70年后的今天,在所謂的“歷史方向感”里,在所謂的全球化語境中,我們仍然在歷史地圖中透過這支軍隊的紅色色素,辨認這條30年代行進路線的方位和經緯,并試圖努力地回到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