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道教,源遠流長,精深廣博。它肇自中國上古的原始宗教、晚周的方仙道和秦漢的黃老道,并以先秦道家的思想作為理論基礎,吸取儒家、墨家、陰陽家、五行家、方技家、養(yǎng)生家、醫(yī)家以及后來的佛教、藏傳佛教等學派的修煉方法、倫理觀念、信仰成分,在重人貴生、濟世度人、長生成真的基礎上,進而追求與道合一的理想下,融會博采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多種成分,逐步發(fā)展而成最具中華文明特色的本土宗教。就道教的形成與發(fā)展而言,自東漢時期天師張陵開創(chuàng)天師正一派之后,道教正式以一個獨立的歷史宗教走向歷史的前臺。同時,又有張修的五斗米道、張角的太平道亦活躍于社會。其后,陸續(xù)有上清派、靈寶派于魏晉間問世,遂與天師正一派三足鼎立。此外尚有李家道、帛家道、清水道等支派,亦分布大江南北,傳教布道于魏晉的社會之中。隨著道教的發(fā)展,唐宋之際又出現了許多新的流派,主要有北帝派、神霄派、清微派、東華派、凈明派、天心派、太乙派等,他們雖然皆奉道崇德,以三清道祖為尊,但在理論、修為與道法上卻各有特色,從而極大地充實與豐富了道教文化的內涵,拓展了道教思想的精義。這是以張陵為代表的道教符箓派在漢晉、唐宋之際的基本情況。與此對應,自漢唐以來一直隱而不顯的道教丹鼎一派,由于鐘離權、呂洞賓、陳摶等人的大力倡導,內丹之學始露于世,由之張伯端、白玉蟾等創(chuàng)內丹派南宗之門庭,王重陽、丘處機等闡北宗——全真道之玄機,陸西星、李西月又開東派、西派之門戶。此外,尚有中派、三豐派、伍柳派、青城派、龍門派、華山派、廣慧派、金山派、遇仙派、清靜派、云巢派?;羯脚?、覺云派、西竺心宗、南天派、閻祖派、隱仙派等,他們皆以內修丹法、外施道德為宗旨,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性命雙修,全真守一。正如《晉真人語錄》所曰:“若人修行養(yǎng)命,先須積行累功。有功無行,道果難成。功行兩全,是謂真人。”所謂“累功”,即指修持真功:“若要真功者,須是澄心定意,打疊精神,無動無作,真清真凈,抱元守一,存神固炁,乃真功也。”所謂“積行”,是指度人積德:“若要真行,須要修行蘊德,濟貧拔苦,見人患難,常懷拯救之心,或化誘善人入道,修行所為之事,先人后己,與萬物無私,乃真行也。”真功真行,雙修雙全,方為全真。與傳統(tǒng)的道教相比,全真諸派重視內丹之學,雖刻意淡化符咒之術,但亦運用符咒為人治病解厄、祈晴求雨。由于內丹學說的興盛與影響,傳統(tǒng)道教中的符箓諸派也紛紛采納其學,以完善舊有的修煉體系,改革古老的符咒道法。于是,一種融道教的丹法、氣法、符咒、方術等為一體,吸收儒家理學“正心誠意”的理念、佛教“明心見性”的禪觀、密宗“三密相應”的密法,并以雷祖崇拜為核心的新型道法——雷法,應運而生。對雷神的崇拜和雷法的修持與運用,是中華道教中最重要的一種信仰及一門法術。它源自中國最古老的原始宗教,即包含著人類文明中最早最本質的自然崇拜,亦保存著人類企圖控制造化、主宰天地的膽略與努力。它將人們對天地的敬畏、對神靈的崇拜以及人的主觀能動性,三者有機地結合,從而形成了一種非常獨特的文化現象。在道教中,對雷神的崇拜由來已久,且非常廣泛。尤其是唐宋以來,由于眾多道門高真的倡導,雷法盛行天下,一度雄踞萬法之首,成為道教法術的最高代表,引起世人廣泛的關注,影響甚巨,時至今日。在眾多的道教流派中,對道教雷法的形成及發(fā)展,首推神霄派的貢獻最大。因此,我們探討道教雷法的理論、方法、演變及其影響,理應從神霄派的研究下手。近年來,隨著學術界對道教歷史日益的關注,先后已出版了一批有關道教歷史沿革與流派的成果,但至今未見關于神霄派及其雷法的專著,也許,本著即為辟荒開拓之作,故難免疏忽遺漏,但總算有了一個開端。依照這個思路,本書將分為八章,分別探討神霄派的歷史、神系、理論、雷法及其社會影響,以求證于道門大德、學界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