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東傳的過程,對中國來說就是經歷了一個外來文化與固有的傳統(tǒng)文化沖突直至融合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佛教的觀念深刻影響了漢民族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心理,帝王后妃、文人才士、黎民百姓的文化生活都與佛教發(fā)生了或多或少、或深或淺的關系。而寺院僧徒講經說法時,有意借助佛教文學中故事性譬喻性的題材,以宣教輔教,示現(xiàn)化導,這一方式導致了唐五代時期俗講“變文”的產生。從“變文”的體式、題材諸方面看,其中一部分已經具備了白話小說的諸種美學特征,可以視為中國古代白話小說的發(fā)端,并且影響到后世白話小說的發(fā)展,擁有明顯的小說史價值?!≈袊糯≌f基本上可分為文言和白話兩類,所以研究中國古代小說,在學理上,應以對中國古代小說“一種體裁兩種語體”的認知為前提。中國小說的產生、發(fā)展之所以與歐洲小說的產生、發(fā)展不同,最突出的一個原因就是中國文學沒有在自己的歷史進程中形成類似于歐洲的“神話—史詩”傳統(tǒng),即敘事詩傳統(tǒng),因此,書面敘事藝術的經驗首先是在中國古代層出不窮的各類散文體史書——“史傳”及其衍流雜史、雜傳、志怪書中分散累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