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的抗爭這是一場抗爭,一場為了改變命運的抗爭,一場持續(xù)了十年的抗爭。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一個企業(yè)生產什么、生產多少,都是按照上級主管部門指令性計劃進行的;一個單位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也都要按計劃調撥供給的。沒有指令,生產的產品很難推銷出去;沒有計劃,想采購的原輔材料幾乎買不到。馬鞍山市建機廠成功地推出了自己的新產品——散裝水泥車,盡管性能優(yōu)于全國同類產品,盡管產品符合國家推廣散裝水泥的產業(yè)政策,卻因為沒有納入計劃,結果想賣的賣不掉,想買的買不到。而且,汽車類的產品還必須納入國家一級的計劃,你才能配到原料,你才能賣出產品。于是,在一個小型的國營企業(yè)和國家計劃經濟體制之間,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摩擦。因雙方力量的極度懸殊和不對稱,確定了這不是公開的面對面的抗爭,而是迂回的、曲折的也是智慧的抗爭,所以我稱之為“另類的抗爭”。80年代初,全國工業(yè)依然是計劃經濟的一統(tǒng)天下,不幸的是,馬鞍山市建機廠卻被逼進了市場經濟。用“不幸”這個詞,是因為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這確實是一大不幸。產品造出來了,唯有納入國家定點廠才有出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廠,剛生產了幾輛散裝車,就想成為國家定點廠,簡直是奢望。把產量搞上去并不是難事,能生產一輛,就能生產十輛甚至百輛,但是生產出來了不準你賣,產量又有什么意義?唯一的出路是自己找市場。鄭宏敏,這位最初是光桿司令的供銷科長,還有兩年后才充實進來的沈偉良、陳祥斌,為打開散裝車的銷售市場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把自家制造的散裝車拍成照片,印上許多份,各自揣上幾張,就踏上了渺茫的推銷征程。目標很明確,那就是各省市推廣散裝水泥辦公室,因為他們掌握著散裝水泥設備的分配大權。“我們是馬鞍山市建筑機械廠的,向你們推介我們生產的散裝水泥車。”銷售人員陪著笑臉,向散裝辦公室的負責人攤開了照片?!榜R鞍山市建筑機械廠?從來沒聽說過這個廠嘛?!薄笆茄?,我們剛剛開發(fā)的新產品,以前沒和你們接觸過,所以……”“有國家計劃嗎?”“還沒有。不過,我們的產品結構和性能都比國內同類產品要先進,您不妨……”話沒說完,就被對方打斷:“那可不行。沒有納入國家計劃的產品,我們一般不采購。”一次次奉上笑臉,又一次次碰壁??少F的是,碰壁并沒有使他們灰心。這家碰壁跑另一家,一次不行再來第二次,最后,索性打起了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