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傳說中的江南首富沈萬三,他富得讓朱元璋都垂涎,以至于招來殺身之禍,家破人忘。真的是這樣嗎?沈家為什么回落得如此下場呢?真是因為他富有了嗎? 靖難之役,南京城破,燕王朱棣奪取帝位。宮中起火,建文帝不知所蹤,有說自焚宮中,有說化裝成僧人出逃。一場大火湮滅了一段歷史,建文帝的下落也就成為明史的一大未解之謎。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于謙的寫照。他的命運與明朝的兩次重大事件——土木之變和奪門之變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土木之變,擁立新君,使他成為救時英雄;奪門之變,舊君復辟,使他命喪刑場。在新舊皇帝的輪回交替中,于謙扮演了極其尷尬的角色。本書為你解析明朝十五大懸案:沈萬三因富致禍、胡惟庸黨案、藍玉黨案、建文帝的下落、鄭和七下西洋、于謙為何沉冤西市、海瑞罷官、崇禎太子飄零何處……你想知道的明朝秘史,盡在本書中。作者簡介馮玉榮,湖北京山人。歷史學博士,現(xiàn)為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明清社會史、文化史。參與編寫《中國經濟通史.明代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發(fā)表學術論文有:《顏之推的婦女觀》、《從社會史的角度審視中國漕運——評吳琦》、《編纂群體之研究》、《晚明幾社文人論兵探析》、《究利病,通權變——批注研究》等。編輯推薦云奇身分內使,居西華門,離胡宅非常近,既然知道胡惟庸謀逆,為何不先期告發(fā),一定要事迫眉睫時,才攔駕告發(fā)?況且如果胡惟庸真要謀反,也是秘密埋伏,即使登上城墻也不可能看到刀槍林立。謀反這么大的案件,胡惟庸當天下獄,當天就被處死,處置得如此匆忙,實在蹊蹺。魯迅先生在《為了忘卻的記念》中為了紀念柔石,曾將他與同鄉(xiāng)臺州的寧海方孝孺相提并論,說他有點臺州式的硬氣,還有點迂。時至今日,方孝孺仍是人們感嘆的話題。一個曾經輔佐帝王,被世人稱為“殺此人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的一代才士,卻慘遭滅十族。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朱棣如此震怒以至于非要滅他十族呢?蔚為壯觀的七下西洋卻留給人們無窮的思索,明成祖朱棣為什么要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如此大規(guī)模的船隊,是如何進行遠航的呢?為什么規(guī)模如此龐大的航海活動、航海貿易隨著鄭和的故去,就戛然而止?既然已經擁有如此龐大的艦隊,為什么晚明和清朝時的海軍面對入侵者卻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