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是什么?它是客觀世界的真實再現(xiàn)嗎?答案是既是又不是。當我們驚嘆于今天地圖繪制的細致與精準時,別忘了很長時間里它并不完全是科學觀察的產物。有如天文學之源于占星、化學之源于煉金術,地圖其實源出于非科學的宗教、神話、審美等領域。地圖可以被理解為某種“人類困境”的產物:大自然先天而完整地存在著,人的知識卻只能在后來一點一滴接近它;世界是無限的,而作為其察看者與丈量者的人卻不能不受困于肉身的有限;地球本來是圓的,但當它被以人們繪制出來時,就變成了平的……這些無法消弭的天然差異,注定要使人類繪制地圖的歷史充滿了稚趣、荒誕不經、發(fā)現(xiàn)與臆想、執(zhí)著和歷險精神。地圖誕生在古老年代,但成為嚴格意義上的自然科學產物,成為可靠的實用工具的歷史卻只有幾百年時間,而這一變化過程中則充滿了趣味、古怪、跌宕和戲劇性。在古老年代,盡管也夾雜有揭示世界真相的動機,但地圖承載著的主要還是人類的情感和臆想。面對把大地繪成蓮花狀的古印度地圖,面對把自己的國家置于世界中心的古中國地圖,人們讀到的當然不是客觀的真實,而某種信念、某些愛好……正因如此,地圖的內涵較之人們想象的要豐富得多,古代輿圖家的成就體現(xiàn)了對多種人類知識——諸如神話、宗教、美學、信仰、自我中心式的世界觀——的雜糅。地圖的歷史濃縮著人類對世界的誤會、想象、信念以及認知力的交互與混合,證實了我們對生存環(huán)境的正確認識來得既緩慢又曲折,而且不乏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