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前 言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jié) 自然地理概況
第二節(jié) 經濟社會現(xiàn)狀
第三節(jié) 水資源分區(qū)
第四節(jié) 調查評價主要內容及成果
第二章 降水、蒸發(fā)、干旱指數(shù)
第一節(jié) 降水
第二節(jié) 水面蒸發(fā)
第三節(jié) 干旱指數(shù)
第三章 地表水資源量
第一節(jié) 地表水還原計算
第二節(jié) 河川天然徑流量
第三節(jié) 系列一致性處理
第四節(jié) 分區(qū)地表水資源量
第五節(jié) 出入省境水量與入海水量
第六節(jié) 水量平衡分析
第七節(jié) 人類活動對地表水資源影響
第四章 地下水資源量及其可開采量
第一節(jié) 基本要求
第二節(jié) 評價類型區(qū)和礦化度分區(qū)
第三節(jié) 主要水文地質參數(shù)
第四節(jié) 平原區(qū)地下水資源量
第五節(jié) 山丘區(qū)地下水資源量
第六節(jié) 分區(qū)地下水資源量
第七節(jié) 地下水資源量分布
第八節(jié) 不同系列地下水資源量對比
第九節(jié) 地下水可開采量
第五章 水資源總量
第一節(jié) 計算方法
第二節(jié) 分區(qū)水資源總量
第三節(jié) 黃河現(xiàn)狀下墊面條件下水資源總量
第六章 水資源可利用量
第一節(jié) 地表水可利用量
第二節(jié) 水資源可利用總量
第三節(jié) 黃河水資源開發(fā)利用現(xiàn)狀
第七章 地表水水質
第一節(jié) 水化學類型
第二節(jié) 河流現(xiàn)狀水質評價
第三節(jié) 河流水質變化趨勢
第四節(jié) 水功能區(qū)水質分析
第五節(jié) 地表水供水水源地水質評價
第八章 地下水水質
第一節(jié) 評價方法
第二節(jié) 地下水水化學特征
第三節(jié) 地下水現(xiàn)狀水質評價
第四節(jié) 地下水水質變化趨勢及污染分析
第五節(jié) 地下水源地水質及供水水質評價
第六節(jié) 地下水水質保護對策
第九章 河流泥沙
第一節(jié) 輸沙模數(shù)分布特征
第二節(jié) 主要河流實測輸沙量變化特點
第三節(jié) 三門峽水庫庫區(qū)和下游河道沖淤變化特點
第四節(jié) 水利水保工程減沙效益分析
第十章 水資源情勢
第一節(jié) 長歷時變化特點
第二節(jié) 黃河水資源變化趨勢
第十一章 黃河流域水資源評價
第一節(jié) 黃河流域水資源特點
第二節(jié) 幾點認識
附表1 黃河干流主要控制站實測年徑流量與天然年徑流量對比
(系列一致性處理后)
附表2 黃河主要支流控制站實測年徑流量與天然年徑流量對比
(系列一致性處理后)
附表3 黃河流域二級水資源分區(qū)逐月降雨量
附表4 黃河流域二級水資源分區(qū)逐月地表產水量
附表5 黃河流域二級水資源分區(qū)總量逐年對比
附圖1 黃河流域地理位置圖
附圖2 黃河流域水系分布圖
附圖3 黃河流域平原區(qū)2000年年均淺層地下水埋深分布圖
附圖4 黃河流域淺層地下水資源評價類型區(qū)分布圖
附圖5 黃河流域各平原區(qū)淺層地下水總補給量(M≤2g/L)模數(shù)分布圖
附圖6 黃河流域各平原區(qū)淺層地下水資源量(M≤2 g/L)模數(shù)分布圖
附圖7 黃河流域降水入滲補給量(M≤2 g/L)模數(shù)分布圖
附圖8 黃河流域平原區(qū)淺層地下水可開采量(M≤2 g/L)模數(shù)分布圖
附圖9 黃河流域地表水礦化度分布特征
附圖lO 黃河流域地表水總硬度分布特征
附圖11 黃河流域地表水水化學類型分布特征
附圖12 黃河流域主要河流水質現(xiàn)狀評價結果
附圖13 黃河流域地下水水化學類型分布圖
附圖14 黃河流域地下水礦化度分布圖(2000年)
附圖15 黃河流域地下水總硬度分布圖
附圖16 黃河流域地下水pH值分布圖
附圖17 黃河流域地下水各類別水質分布圖
附圖18 黃河流域1980~2000年平均輸沙模數(shù)分布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