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可靠性、維修性與保障性的基本概念
1.1 國內外發(fā)展現狀及趨勢
1.2 可靠性、維修性和保障性與產品的有效性
1.3 基本術語及定義
1.4 產品固有可用度及使用可用度的數學技術
1.5 可靠性及維修中常用的統(tǒng)計分布
習題與思考題
第二章 可靠性分析的定性化方法
2.1 概述
2.2 故障模式影響及危害分析(FMECA)
習題與思考題
第三章 可靠性建模、預計與分配
3.1 概述
3.2 可靠性模型的種類
3.3 建立可靠性模型的程序
3.4 可靠性預計
3.5 可靠性分配
習題與思考題
第四章 復雜系統(tǒng)可靠性分析的失效樹方法
4.1 概述
4.2 建立失效樹的基本過程
4.3 失效樹的定性分析
4.4 失效樹的定量分析
4.5 失效樹分析的矩陣化方法
習題與思考題
第五章 可靠性與維修性分析的數字仿真方法
5.1 概述
5.2 基于可靠性框圖的數字仿真方法的基本模型
5.3 偽隨機數及隨機變量產生原理
5.4 可靠性與維修性指標計算方法
5.5 一種可靠性與維修性分析的數字仿真軟件系統(tǒng)介紹
習題與思考題
第六章 維修性建模、分配與預計
6.1 概述
6.2 維修性模型分類
6.3 維修性分配
6.4 維修性預計
習題與思考題
第七章 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RCM)理論簡介
7.1 RCM的基本概念、目的和發(fā)展
7.2 RCM的基本原理
7.3 RCM分析一般步驟與方法
習題與思考題
第八章 保障性基礎與應用
8.1 概述
8.2 保障性要求的確定
8.3 保障性分析
8.4 裝備的保障性設計
8.5 保障系統(tǒng)設計
8.6 保障性評估
習題與思考題
第九章 可靠性增長原理與應用
9.1 概述
9.2 可靠性增長的趨勢檢驗
9.3 時間函數模型原理
9.4 改進的簡單指數模型
9.5 算例與分析
習題與思考題
第十章 結構可靠性分析基礎
10.1 概述
10.2 結構可靠性分析方法概述
10.3 機構可靠性分析方法
習題與思考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