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對于儒家原典思想的現代闡釋,《論語今讀》表達了李澤厚和孔子的對話。一方面,李澤厚讓孔子復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們言說;另一方面,他又憑其獨特的方式針對孔子的問題給予回答。對于本書的讀者來說,值得思考的不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澤厚所闡釋的孔子的思想。李澤厚認為,《論語》這本書所宣講、所傳布、所論證的那些“道理”、“規(guī)則”、主張、思想,已代代相傳,長久地滲透在中國兩千年來的政教體制、社會習俗、心理習慣和人們的行為、思想、諺語、活動中了。它已成為規(guī)范整個社會活動和人們行為的準則和指南,并且“百姓日用而不知”,由文化而心理,不僅極大地支配和影響了人們的思想、理解答認識,而且也作用于人們的情感、想象和信仰,是有關中國文化的某種“心魂”所在。孔子和《論語》所代表的儒學,在塑建、構造漢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歷史過程中起到了無可替代、首屈一指的嚴重作用。因為重要,李澤厚重新譯注了《論語》,并圍繞今日如何讀《論語》這個中心,寫下了自己的評論、札記和解說,統(tǒng)稱為“記”。它們長短不一,品類不齊;或講本文,或談哲學;或發(fā)議論,或表牢騷;或就事論理,或借題發(fā)揮;并無定規(guī),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