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湯姆·索亞歷險記》是馬克·吐溫第一部獨立完成的長篇小說,其中不少事情都是作者的親身經歷,蘊含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深刻懷念。故事發(fā)生在南北戰(zhàn)爭前美國南方一個叫圣彼得堡的小鎮(zhèn)上,小主人公湯姆·索亞生性頑皮,但心地善良,樂天助人,他厭惡教會學校里枯燥無味的生活,對教堂里牧師干巴巴的說教更為反感,幻想著能過上像傳說中的海盜和綠林好漢一樣的新奇冒險的生活。終于有一天湯姆和小伙伴哈克貝利偷偷離家出走,來到密西西比河一個荒島上,過了幾天逍遙自在的生活。不久,小鎮(zhèn)上舉行了一場轟動四周的審判,要對殺害醫(yī)生的嫌疑犯波特作出判決。關鍵時刻,湯姆挺身而出,證明殺害醫(yī)生的真兇不是波特而是喬埃。波特得救了,喬埃卻逃走了,湯姆害怕遭到他的報復,心里總是提心吊膽的。接下來小說講到湯姆和哈克到一家荒蕪的長年鬧鬼的房子里去尋找假想的財寶時,發(fā)現了喬埃的足跡,后來他們又在一次去山洞的探險中幾經周折,終于把這個殺人犯困死在山洞里,而且他們還得到了一大堆千年以前海盜埋藏的金幣。 這部小說乍看起來是純粹的兒童冒險故事,然而放下書本細細品味,卻可以發(fā)現馬克·吐溫在機智的微笑中,對當時的學校教育和宗教的虛偽作了極為酣暢痛快的嘲諷。小說展示了作者對兒童心理的透徹了解及優(yōu)秀的諷刺幽默才華。馬克·吐溫曾說:“只有建立在真實生活基礎上的幽默才會不朽?!彼淖髌芬渤浞肿C明了這一點。 本書《王子與貧兒》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代表作。它描寫王子愛德華和貧兒湯姆通過一個陰差陽錯的偶在機會互相換了位置,王子變成了貧兒,貧兒成了王子。貧兒湯姆穿著王子的衣服在王宮里盡享榮華富貴,還當上了英國的新國王。而真正的王子愛德華卻在外四處流浪,不得不忍受貧窮和乞丐們的欺凌和嘲諷。在好人霍頓的幫助下,愛德華王子經歷了重重劫難,改正了自己的壞習慣,最后終于回到了王宮。而貧兒湯姆在良心的譴責下,將不屬于自己的王位還給了真正的王子。此后,愛德華成了一位仁慈的君主,和他的子民一起過著幸福的生活。故事的想像極其豐富、語言幽默風趣,在帶給兒童快樂的同時,能極大地激發(fā)兒童的想像力和對純潔、善良、美好事物的向往。馬克·吐溫以才智、幽默與追求真理的敏銳目光探索著美利堅的靈魂,他堪稱美國的民族英才。可是隨著年老體衰,馬克·吐溫陷入一種痛苦的精神狀態(tài)。就是這樣一位造詣非凡的作家,晚年的大部分生活猶如在“地獄中煎熬”。馬克·吐溫,1835年11月30日生于美國密蘇里州佛洛里達的一個小村莊里,是約翰·克萊門斯的第6個孩子。他4歲時全家搬到附近的漢尼巴爾,一個喧鬧的小鎮(zhèn)。約翰·克萊門斯當過零售店業(yè)主、律師、法官以及土地買賣人,他夢想發(fā)財,卻從未如愿以償,有時甚至連家庭的生計都難以維持。他的臉上向來沒有笑容,據說,馬克·吐溫幼年從未看到過父親的笑臉。他的母親的性格截然不同,她是個愛找樂趣、富有惻隱之心的家庭主婦。1847年,當克萊門斯意外逝世后,家庭“此時已變成幾乎赤貧”。馬克·吐溫從4歲到17歲一直居住在漢尼巴爾。這座小鎮(zhèn)緊鄰密西西比河,輪船拉著汽笛,一天靠岸三次。馬戲團、黑人劇團、福音傳教士經常光顧該鎮(zhèn)。各行業(yè)的技工,如鐵匠、制革匠不時地當眾展示他們的手藝。小鎮(zhèn)上還有一個頗具規(guī)模的圖書館。不過漢尼巴爾也是個暴力行為多發(fā)之地,馬克·吐溫9歲時曾見到一個牧場主被一個當地佬刺殺,10歲時又看到一個白人監(jiān)工用鐵棍將一個奴隸活活打死。馬克·吐溫12歲就休學了,那時父親剛去世,他為了維持生活,在《漢尼巴爾信使報》找了一份印刷學徒工的活,所得的報酬是一份微薄的口糧。1851年,15歲的馬克·吐溫為大哥奧利昂辦的一份小報當印刷工,并偶爾承擔一些寫作任務和編輯事務。1857年,21歲的馬克·吐溫開始在密西西比河上學習輪船駕駛。他于1859年領到了舵手執(zhí)照,從此,經常駕駛輪船航行在奔騰浩蕩的密西西比河上。他熱愛這份職業(yè),且薪水優(yōu)厚,受人尊敬,有點類似今天的噴氣客機駕駛員。他的工作在1861年突然中止,南北戰(zhàn)爭的爆發(fā)使得密西西比河上的大多數民用航運癱瘓了。馬克·吐溫此時深感茫然,前途在何處?哪里能激發(fā)他的理想?他的答案是:美國廣闊的西部地區(qū)。7月,馬克·吐溫登上公共馬車,前往內華達州和加利福尼亞州,他打算在那里呆上5年。起初,他勘探金礦和銀礦,確信能使自己的家庭擺脫貧困,成為在舊金山和弗吉尼亞衣著華麗的有錢人。但是事與愿違,到1862年,他已徹底破產,急需找一個工作糊口。他意識到應該到報界謀一份工作,于是在9月份進入弗吉尼亞的一家報社當了記者。他努力撰寫新聞、社論、隨筆并開始使用筆名“馬克·吐溫”———輪船上描述船體吃水12英尺時的行話。馬克·吐溫很快成了美國西部地區(qū)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有了自己與眾不同敘述風格———淺顯易懂,妙趣橫生,時露傲氣,常帶有辛辣的嘲諷,熱衷于對自命不凡的行為進行抨擊。到34歲時,這位面目英俊、一頭紅發(fā)的西部仔,以一種和藹可親、精明干練、強調自我、抱負不凡的形象成為美國最負盛名和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風光無限的寫作生涯。1870年2月,馬克·吐溫與24歲的莉娃———一位富有的紐約煤炭業(yè)經銷商的女兒結了婚,從而提高了自己的社會地位。在婚后不久寫給一位友人的信中,他流露出一種幸運的情感:“我擁有了唯一愛過的心上人……她是女性中最完美的珍寶……”這對夫妻在布法羅定居下來,并先后生了4個孩子。馬克·吐溫不可掩飾的“低俗”西部之聲終于有機會迸發(fā)出來?!稖贰に鱽啔v險記》發(fā)表于1876年,隨后不久,他便著手寫續(xù)篇《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傳記作家埃佛萊特·埃默森認為,這本書的創(chuàng)作使馬克·吐溫從他“自愿接受的文化桎梏”中暫時解脫出來。構思和寫作《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花費了馬克·吐溫多年的時間,與此同時,1881年發(fā)表了《王子與乞丐》,一本受到他的家庭和友人贊許頗吸引讀者的小說。1883年,他出版了《密西西比河風情》,一本趣味十足的旅行指導書?!豆素惱べM恩歷險記》最終于1884年發(fā)表,這位作家后來的作品影響力再也沒有超過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