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20世紀元雜劇研究的學術歷程,學術界一般稱之為“現代化進程”,這一直是人們關注的課題。自己也很喜歡閱讀這樣一些文章,閱讀這類著作,從中感受到研究者對于思想觀念和研究方法的不斷求索,深受啟發(fā)。從上世紀初到現在,從整體來看,研究工作不覺 是多元的、多角度的。觀念、方法有差異,研究的問題、角度不同。較多的是側重文化的、社會的研究。如楊季生的《無劇的社會價值》、幺書儀的《元人雜劇與元代社會》、吳晟的《瓦舍文化與宋元戲劇》等。關于元雜劇研究也曾經涉及跨文化研究,如1935年堯子的《讀(西廂記)與(Romeo and了uliet(羅密歐與朱麗葉)》,1989年廖奔的《宋元戲曲文物與民俗》,2004年康保成的《中國古代戲劇形態(tài)與佛教》第四章專論“金元雜劇形態(tài)與佛教”,其中論及印度佛教文化、中國佛教文化及其對于元雜劇的影響。又如郎櫻、扎拉嘎主編《中國各民族文學關系研究》(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第工版),書中專論了元代接受群體的變化,民族的交融對雜劇發(fā)展的影響等。20世紀80年代以前,在中華民族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已有的研究多偏重漢民族文化與文學,其他各民族文化與文學的研究相對比較薄弱。但在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關于民族文學關系的研究也有了不少進展。元雜劇的成就,也包含了多民族作家、藝術家的努力,研究者也開始探尋民族文化交流與元雜劇發(fā)展的關系。還有不少著作從民俗的角度進行研究。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究,也得到重視,并取得諸多相當重要的研究成果。有的強調重視戲劇學。王國維是人們公認的20世紀開創(chuàng)中國戲劇史研究的第一人。上世紀末,一些學者,在肯定王國維學術地位和表示欽敬的同時,也提出戲劇研究,應把“文體”和“文學”改為“戲劇體”和“戲劇學”。對于戲劇的認識,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斷得到深化和拓展。北京廣播學院影視藝術學院戲劇戲曲研究所編的《大戲劇論壇》第1輯(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其《主編寄語》說:“戲劇在廣義上屬于視聽文化?!薄皠討B(tài)的視聽藝術包括表情達意的樂舞和具有敘事性質的戲劇。樂舞、戲劇以人類自身的形體為載體,演出場所是它的空間載體,劇本是它的文字載體。不同的演員,不同的演出場所,不同的文字表述,都會影響到戲劇的形態(tài)和特征?;蛘哒f,不同的載體會造成不同的戲劇形態(tài)。但是作為戲劇,敘事性表演自古到今始終是它的藝術核心。不管何種載體的戲劇、何種形態(tài)的戲劇,都有它發(fā)生、發(fā)展、沿革、變化甚至消亡的歷史過程,也有它自身獨特的風格和魅力,都值得研究。我們把它們都納入‘大戲劇’的視野。”元雜劇研究是戲劇研究的子課題,自然是和戲劇觀念的轉化和拓展相聯系的。20世紀后半葉的元雜劇研究,由于戲劇文物的大量發(fā)現,結合文學劇本、文獻記載,關于元代戲劇舞臺、演員、伴奏樂器,乃至舞臺表演的面貌的認識都有了進步。特別應該說到的“場上案頭一大家”周貽白的戲劇史著作中關于元雜劇的論述,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中關于元雜劇的論述,都是屬于戲劇范疇的有影響的名著。此外,如徐扶明的《元代雜劇藝術》等,也很注重戲劇學的闡釋。國內戲劇界在這方面的研究成績是相當突出的。有的仍然從事戲劇文學的研究,當然研究的狀況也有變化,如關于作品的評析,也注意從戲劇沖突、戲劇行動入手,即從戲劇的特征來分析文學作品;史的敘述也注意戲劇藝術的綜合性?,F在的問題恐怕是搞文學研究的學者對于文學性的忽略吧!元雜劇的研究隊伍,是由多類性質和興趣、愛好、條件各異的研究者組成的,因此,就作為個體的研究者來說,一般的情況下,自己有自己的研究范圍,自己有自己的學術個性,不應該也沒有必要要求研究者如何研究。有人偏重戲曲表演,認為不懂水袖,沒有資格談戲曲;有人偏重域外文化或民間文化的研究,這是很重要的開拓;有人偏重戲劇文學的研究,認為研究古代戲劇文學是不容削弱的。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也只有這樣,研究工作才能更深入地開展??傊?,對于一個時期研究界的期許和對于一個研究者的要求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