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六個部分。第一部分題為《文壇風云錄》。前三篇文章講文學界在“改革”年代形成的對立的兩大派(即自由派和傳統派)之間的斗爭。這斗爭在1993年的“十月事件”前后達到了非常激烈的程度,到九十年代下半期才有所緩和,這時某些人開始出現聯合的愿望。第四篇文章講九十年代末兩派所作的實行聯合的嘗試。最后一篇文章講傳統派的形成的歷史淵源,意在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它與自由派之間的分歧的由來。第二部分《文學創(chuàng)作概況及其他》共有七篇文章。前三篇是對整個創(chuàng)作情況的敘述,用具體事實說明它正在向多極化方向發(fā)展?!丁皩ι袷サ臇|西的褻瀆”……》一文講某些作家否定蘇聯衛(wèi)國戰(zhàn)爭的“新”看法及其在他們的作品中的反映。俄羅斯九十年代上半期曾出現過“后現代主義熱”,《俄羅斯后現代主義管窺》一文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剖析了這一現象。最后兩篇文章論述的范圍進一步擴大,講到了文化問題上的爭論和出版情況。第三部分《文學獎一覽》講最近十余年俄羅斯設立的形形色色的文學獎,著重介紹了其中影響較大的布克俄羅斯小說獎。第四部分的題目為《老作家追蹤》。這部分的第一篇文章對老作家的近況作了概述,其余各篇介紹了十二個人,他們大多是我國讀者比較熟悉的作家。其中的索爾仁尼琴、雷巴科夫、季諾維耶夫、邦達列夫、阿斯塔菲耶夫、拉斯普穴等六人在《俄羅斯作家的昨天和今天》里已專門作過介紹,這里講了一些新的情況,可以作為對那些文章的補充。這一部分還收入了《悼念貝科夫》一文,這是因為考慮到貝科夫雖然不是俄羅斯作家,但是他與俄羅斯文學關系比較密切,同時我國讀者也比較熟悉。第五部分《新作家介紹》與第四部分一樣,開頭是一篇綜述性文章。其余文章介紹了現在活躍在文壇上的八位年輕作家和一個女偵探小說家群體。第六部分《新作點評》的九篇文章分別介紹了十一部作品,這些作品或者本身比較重要,或者曾經引起激烈爭論而受到人們的關注。其中的四部小說(弗拉基莫夫的《將軍和他的部隊》、馬卡寧的《地下人,或當代英雄》、邦達列夫的《百慕大三角》和普羅哈諾夫的《黑索金先生》)已有了中文譯本。這部分也介紹了把俄羅斯當作第二祖國的吉爾吉斯作家艾特馬托夫的《卡珊德拉印記》。從以上介紹的內容來看,本書確實對俄羅斯文壇的近況作了比較全面的反映,讀者可以從中了解到蘇聯解體以來的十多年俄羅斯文學生活的大致輪廓。應該承認,本書對文學思潮和理論動態(tài)講得不夠,只對后現代主義作了一些評述。這一方面是因為在這個時期俄羅斯文學理論界缺乏應有的建樹,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對某些問題(例如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歷史作用的認識和評價問題、新現實主義的形成及其特點問題等等)還需要進一步梳理和研究。此外,對最近四五年出現的新作家和新作品沒有來得及作更多的介紹。這些工作只好以后來補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