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循證醫(yī)學一詞頗為火熱,其焦點是如何在醫(yī)學實踐中采用“最佳方案”來改進對病人的醫(yī)療。具體來說,就是通過系統(tǒng)地復習文獻,也即“循證”,指導醫(yī)務工作者運用最有效的治療。然而,必須注意到在臨床試驗和研究的循證過程中產生的證據會有各種形式,產生這些信息的能力也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就以產生最高證據價值的研究形式——臨床隨機對比試驗而言,該形式的證據內在有效性很高,但它的外延有效性卻有可能受研究人群(入選標準和排除標準)的限制,研究的治療方案也可能與實踐脫節(jié)。通常認為,組群隊列(Cohort)研究產生的證據價值較低,但這類證據可能是現(xiàn)在僅有的。雖然很多指南編寫委員會認為組群隊列研究所提供的信息不足以指導臨床實踐,但在其他形式證據出現(xiàn)之前,它們對臨床工作還是有參考價值的。總之,認識到證據及證據的不同形式,對指導臨床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循證醫(yī)學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產物就是形成臨床指南和臨床建議。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已經制定了一套健全的方法和程序來制定臨床指南。這些臨床指南強調了臨床隨機研究對臨床麻醉的巨大幫助,只是還局限于各專題所涉及的范圍。其他非麻醉協(xié)會制定的指南對我們的臨床工作也很有幫助。例如美國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協(xié)會的圍手術期心血管評估指南常用來決定非心臟手術前心血管評定的范圍。迄今尚有很多方面仍缺乏文獻的涵蓋,傳統(tǒng)的文獻綜述和書籍中的專題章節(jié)也常常不是為了回答臨床問題而編寫的。編寫這本《循證臨床麻醉學》的目標是用一個結構性的模式來看待許多這類問題。各章的作者將提供所述問題的背景或概況,整理出可供選擇的治療方案,回顧歸納證據,指明尚有爭論的領域,列出現(xiàn)有的臨床指南,并最后提出自己的見解。他們對現(xiàn)有證據的描述方法,會因證據本身的深度和廣度而有所不同,但總的原則是為讀者提供一個基準,使讀者在理解文獻內容的基礎上,針對自己在圍手術期面臨的臨床疑難問題,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本書所列的專題涉及面很廣,但仍不能蓋全。隨著時間的推移某些專題的重要性也可能隨之變化。因此,如有新的專題請推薦給我,以便我們再版時考慮。還有,證據本身也在不停地變化,我們必須認識到新證據的出現(xiàn)可能會改變原有的結論。每個章節(jié)中指出的未確定領域給各位熱衷于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學者提供了肥沃的土地,有待于大家的開墾和評估。望讀者們的病人也會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