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大學畢業(yè)16年后,米奇偶然得知莫里教授病危,在恩師生命的最后幾個月,他每星期二都去探望。于是,老師又單獨給他上了最后14堂課。米奇根據這段經歷,寫成了風靡全球的《相約星期二》。《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是莫里教授的講課內容。對于活著,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哲學。為什么活著,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惑。如何活著?如何面對疾???如何面對死亡?生命真正值得重視的是什么?……當死神離自己越來越近的時候,莫里教授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對我們娓娓道來。莫里教授樸實的字句里,我們足以篩出令人頓悟的人生智慧。作者簡介莫里·施瓦茨,社會學教授,《相約星期二》主人公,1995年病逝。 1994年,莫里被查出患上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逐漸失去活動能力。病重期間,莫里與來看望自己的學生托馬斯·米奇相約,要為米奇在每周星期二上一堂課,課程關于人生,最后一堂是葬禮。米奇將老師的授課過程寫成《相約星期二》,莫里的名字,頓時傳遍全世界。 莫里對米奇的授課持續(xù)了14周,授課的核心教案,便是幾十條“箴言”。這些格言警句、人生獨白,都是已經失去了活動能力、被流速在輪椅里的囚徒莫里最后的思索。這位輪椅上的沉思者,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在無法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肢體后,唯一能夠做的事情,就是記下自己的思索成果,隨便記在手邊的便箋、信封、文件袋,甚至廢紙上。這些“箴言”經過莫里的講授,解析之后,就是本書。編輯推薦★《相約星期二》莫里教授最后14堂課實錄。莫里·施瓦茨人生的價值在絕癥的摧殘里閃閃發(fā)光,如同暴雨沖淋以后的樹林一樣煥然一新。在這最后的時刻,這位老人對時間的每一分鐘的仔細品位,使原來短暫的生命一次次地被拉長了,仿佛他一次次地推開了死亡急躁不安的手,仿佛他對生命的體驗才剛剛開始。他時常哭泣,也時常微笑,這是一個臨終老人的哭泣和微笑?!@位瘦小和虛弱不堪的老人在生命的深淵里建立了生命的高潮。而且,他在臨終之前用口述錄音的方式,用顫抖的手逐字逐句寫下了從深淵到高潮的全部距離?!嗳A書摘第6堂課 學會悲傷 為你自己傷心悲痛吧,不僅僅一次或兩次,而是一次又一次。傷心悲痛是一種尋求情感解脫和精神慰藉的重要途徑,是一種使你保持鎮(zhèn)靜的好辦法?!模?,痛哭,都是自然而然的情感。若非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這些情感的涌動本來是駕輕就熟的。傷心是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任何人都避免不了要遭受不幸。年紀越大,承受的變故就越多。因此,你需要找到一個妥善的傷心之道,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你自己自由自在地傷心,為你的不幸悲痛。你或許想為這些痛哭一場。沒有這種釋放,你很容易留下內心的痛苦,而內心的痛苦會在許多方面影響你的生活?!∥覀兺ǔ?偸窍胫鵀樗恕改富蚱渌H人 —憂傷悲戚,而很少想著要為我們自己憂傷悲戚。我為自己憂傷悲戚,這對我保持鎮(zhèn)靜很有幫助。我是怎么做的呢,我讓自己感受傷心、難過、絕望、痛苦、惱怒、恐懼、遺憾和來日無多的幻滅感。我讓眼淚流干。然后我開始思考我為什么痛哭。我為自己的死亡,為要離開我所愛的人,為我未竟的事業(yè),為要離開這個美好的世界而痛哭。痛哭有助于我逐步接受最終的結局—所有的生靈都要死亡的嚴酷事實?!H僅一次發(fā)泄是絕對止不住憂傷的。想痛哭,想哀傷,想呻吟,想抽泣的欲望和要求或許多次襲來。讓你自己感受著眼淚的深度,感受著變故的思緒,感受著痛苦,感受著由此產生的空虛和落寞。不要害怕它卷土重來,你需要這些情感的反復來襲。就我來說,我是哭得很多的。眼淚涓涓的,眼淚嘩嘩的,眼淚含著的。我獨自哭泣,我也在他人面前哭泣?!∥矣X得憂傷悲戚是對生活表示尊重的一種方式。人類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來憑吊我們的亡靈和惋惜我們的損失的。按照猶太人的傳統(tǒng),我們哀悼我們的親人時要撕衣服,象征著撕我們的心肺,借以表達我們的憂傷和失落。人們可以另外的方式表達失落感,而我知道哭泣對我來說是管用的,因為我有著多年前在治療研習班的一次經歷?!⊙辛暟喟嚅L讓我們上演我們生活中有過的重要情節(jié)。我說:“我想演個情節(jié)。我要悼念我母親的去世。” 班長說:“好吧,我來布置場景?!薄∷尨蠹野缪莶煌慕巧何易婺?、祖父、父親。他包扎了一個盒子,當作小棺材,指著它對我說:“那是你母親,你想對她說什么?” 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哭喊了起來:“您為什么要離開我呀?”然后我就徹底垮掉了。 那時我已五十五歲。我母親去世將近有半個世紀了,而我當時哭了好幾個小時。我止住了哭喊,過一會兒又哭起來了。這是我哭得最長的一次。它改變了我對待母親去世的整個態(tài)度?!《裎覟樽约嚎奁瑸槲覍㈦x開我所愛的人和母親過早地離開我而悲痛。有時我也為世界上的痛苦哭泣,殘忍啦,卑鄙啦,兇殺啦。除了自己的喪親和遭受病痛外,還有許多事情是值得悲痛憂傷的?!∥铱蘖艘粫褐?,內心深處的感情發(fā)泄出來了,覺得舒服一些。我覺得舒服是因為我能把這些感情表達出來,這些感情就擺在那兒,我能夠把它們發(fā)泄出來。我的情緒使我安靜了下來,而不是浮躁起來?!〗洑v過這樣的悲痛,我面對當下就容易多了,同我家人和朋友打交道,讓自己受人喜愛和應對任何情況也就容易多了?!£P于如何得體地悲痛憂傷的幾條忠告?!∮幸环N悲痛憂傷使你壓抑消沉,有一種卻能產生解脫和宣泄的作用,二者的區(qū)別何在?尚未解開的愧疚負罪情結會使悲痛憂傷的過程變得模糊不清。你有許多的怒氣,卻又不想承認,或者你同你為之悲痛憂傷的人之間尚有并未完全解決的問題,你終日抱著遺憾,那么這份悲痛憂傷就不會像你出自失落和愛憐而悲痛憂傷那樣具有“積極作用”了。 能獨自哭泣嗎?當著他人的面哭泣行嗎?人們覺得哭泣時被人看見是羞恥的,總是說:“哦,我不該這么做。我是成人。這么做不合適?!被蛘?,他們不愿讓別人看見他們哭泣,因為這會使別人感到憂傷。他們還擔心別人以為他們懦弱,沒骨氣?!〉拇_,看見別人,尤其是看見你所愛的人哭泣是怪難為情的。可我對朋友和家人的忠告是鼓勵別人傷心一回。對哭泣的人,最好的回應是表示同情,說幾句熱心的話兒,比如:“別再傷心了,我會待在這兒陪著你。”“我在這兒陪著你,你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直到你停止哭泣。你最好不要哭了,實在想哭,也沒關系?!薄〔灰獙δ愕呐笥?、家人和客人掩蓋你悲痛憂傷的情緒。你的態(tài)度應該是:“我現(xiàn)在就是這個樣子,我得接受,我也希望你能接受,現(xiàn)實就是現(xiàn)實,不好做假。你要是想和我一起哭,那好,你不想和我一起哭,也好。只要不使你心煩意亂,你會意識到我得這么做,我這么做最終會使我比不這么做要好受得多,那么你看到我這么做也就心安了?!薄∧愕玫降囊粫r的解脫和寬慰并不意味著你的痛苦憂傷全消除了,也不意味著哭泣已使你的處境得到改善,你不過是暫時消停一會兒而已?!〔荒苷瓶刈约旱闹w,那就加強掌控自己的心靈和情感來彌補這個損失吧?!缛粘志玫募膊δ愕那楦袔須缧缘臑碾y。關鍵是要學會如何調整你的情感,而不要讓你自己被起伏波動的情緒牽著鼻子走?!H靠意志力,或者說什么那是你所想的,是不能掌控你的情感的。你若是曾經試圖戒掉比如咬指甲的習慣,你若僅僅對自己說:“別咬指甲了?!蹦闶遣荒芙涞舻摹D銥槭裁匆@樣做,你在做什么,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你對這些必須要有某種情感上的認識。有時候你是本著認知能力了解這些的,有時你或許是無意識了解的。掌控自己的情感,既要在情感層面上處理你所面臨的問題,還要有足夠的所謂情感空間來處理這些問題,而又不被這些問題所壓倒。我所說的“情感空間”,指的是你不要囿于一種個別的感覺和思維之中,你能看到并能接觸到其他的方面?!∧阍谇楦猩嫌性S多選擇,認識到這一點,你就能對你的情感發(fā)揮相當大的影響?!∥以懻撨^條件反射和反應之間的差別。一件事發(fā)生,我們常常有一個自發(fā)的條件反射,這是我們無法控制的。若是有人打你的耳光,你會生氣;若是有人說你的壞話,你會憎恨。要是有人告訴你,你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你就會樂滋滋的。這些都是條件反射。然后,你有可能后退一步,說:“我不想作這樣的條件反射?!碑斎?,在別人說你壞話的時候,你會這樣說,別人說你好話的時候,你是不大可能這么說的?!∧隳枚ㄖ饕獠幌朐骱奕?,因為那樣做就使別人對你有所控制—迫使你憎恨的控制力。我若想改變我對某事的反應,我就去琢磨我為什么作出那樣的條件反射。我問自己:“我為什么要如此地恨別人?有什么大不了的?就因為他說了我?guī)拙淇瘫〉脑??那是他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蔽业囊馑际?,要更多地掌控著對你由著性子的條件反射作出的理性反應。 我知道調整情感不是件容易事,你需要一個身邊的人提醒你。我給你舉一個相關的例子。自從人們得知我生病后,我收到許多來信和慰問卡。有時我和小圈子里的家人密友聚在一起,他們幫我回信。 有一封信是一對夫婦寫的,我同他們已疏遠多年。說句老實話,我對這封信真的不太在乎,因此不打算回復。我的一個兒子問:“那顆‘同情心’怎么辦?” “我的直性子怎么辦?”我回答。 我兒子說:“你改變一下對他們的看法如何?” 謝謝我的兒子,我確實改變了我對疏遠了的朋友的看法,這使我得以向往開闊的胸懷?!∽瞿阕约旱囊娮C人。做你自己的身體、情感、社交和心靈狀態(tài)的觀察家。 我們親身經歷,全身心投入有意義的活動之中,往往就被深深地吸引住。有時候,遭遇重大變故,我們難以自控:要不去想它,那是辦不到的。生病了,你需要學著既當發(fā)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的參與者,又當這些事情的觀察家。以我為例,我在療養(yǎng)院做研究工作的幾年里,培養(yǎng)了這種能力。在療養(yǎng)院,我觀察并分析醫(yī)生與患者之間的互動關系,這是心理疾病的一個研究課題。顯然,我需要與我觀察的病人保持某種超脫,不然的話,我自己就會發(fā)瘋。逐漸地我養(yǎng)成了這種超然感,只是觀察正在發(fā)生的事情,盡管這些事情本身是非常非常觸動人的。由此我具備了這樣的能力,就在我親身經歷某些事時,我?guī)缀跄芡瑫r觀察這些正在發(fā)生的事情?!∨囵B(yǎng)超然感和自我觀察能力,你不一定是一個專業(yè)工作者。我也從治療中學會了自我觀察。心理治療和心理分析的整個要點就是既超然物外又同時觀察你是如何反復行動和思考的。然后,你就有可能變換方式,選擇其他。這么做能否成功,取決于能否后退一步并分析你內心的自我?!∥抑铝τ诟茏晕矣^察和適當超脫的另一個辦法就是冥想。你在冥想時,仿佛看到自己的感受、思緒和激情從腦海里經過,讓它們走吧,看看后面來的是什么,這樣你就無時不在見證發(fā)生在你身上的事情?!Πl(fā)生的事情有所超脫并不意味著你失去了親身經歷。成功的秘訣在于能夠兩者兼顧,或者同時去做,或者依次而行。有時候你不能同時兩者兼顧。你得等一等,過些時候再回轉過來問問自己:那兒發(fā)生了什么?我如何才能超脫?我能從中學到什么? 你可以不同的方式做到這一點。一種辦法就是盡量站在一旁,仿佛你是另外一個人,通過那個人的眼睛來觀察你自己。這就是所謂的“換一個角色”。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喬治?赫伯特?米德在他的《心靈、自我與社會》一書(這是我在研究生院研讀的重要著作)中,首倡這種角色轉換和感情移人。我們設想處在他人的位置,以此來體會他人的感受。我來告訴你如何站在一邊,處于他人的位置來審視你自己,仿佛你是另外一個人似的?!∥覍徱曋易约?,有時覺得自己是一個功能不良的人,一個需要許多照顧的人。有時覺得自己是一個智慧的老人。但我也審視著發(fā)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就好像這事是發(fā)生在別人身上。我會說:“如果別的人碰到這種事,那該是什么樣子?”我把自己的經歷向外轉移,我就無須完全認同我的疾病的心路歷程?!∫娮C或超然于所發(fā)生的事情的另一個辦法是將它寫下來。記錄下來你就獲得了客觀。我把我的疾病、我的痛苦、我的功能不良記錄下來,我就可以擺脫自我了。一個癥狀也就變成了我可以分析思考的事情,而不是純粹的心路歷程。假如某個時刻特別傷心、特別痛苦,要想擺脫可能是比較困難的,但總的來說,我對與我的疾病有關的許多重大事情能夠獲得某種視角,辦法就是超出這些事情之外?!“炎约簲[到另一個地方,也能實現(xiàn)超脫。這就是冥想所要做的—它讓你的心靈進入另一個空間,進入另一個現(xiàn)實。禱告者為有些人就是這么做的?!∥蚁氡砻魑也⒉皇且阍噲D回避你正在經歷的事情。你要是生氣、惱怒、厭惡、憎恨、絕望,如此等等,就隨自己的便—但也要知道你是可以擺脫這些情緒的。你若不讓自己真正體驗所發(fā)生的事情,你也不會明白你要擺脫什么?!∧銘岩勺约菏欠裼心芰崿F(xiàn)自己心態(tài)的轉變,認可這種懷疑,但要不斷地嘗試,或許會有意外的驚喜?!∫胗幸环兓覀兌紤岩赡芊褡龅?,涉及情感尤其如此。我們心存懷疑,往往就向懷疑投降,而不是對懷疑的事情再去懷疑一番。 你的懷疑或許能夠改變,你的琢磨不定或許不像你所想象的那樣強烈。我有一個朋友,五十多歲,他懷疑自己能否獨立生活。我知道他能。我覺得我在這方面對他的了解比他對自己的了解還要多。我告訴他我懷疑他對自己的懷疑的可信度,但他很難聽進去。盡管如此,他在這方面還是有所進步,因為他相信我的敏銳的洞察力,從而使他對自己的懷疑也打個問號?!∧闳羰菆猿植恍傅卦噲D掌控自己的情感,你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有些事情將會起變化,雖然你自己并未意料得到。譬如,我生病后,我希望人們對我要更體貼些,更有點眼力見兒,可他們沒有做到,我往往對他們很惱怒,還有些憎恨。我甚至開始覺得他們不是好人。慢慢地,我心里說:“唉,他們有自己的日子要過,他們能做的或者想做的都做了,我應當能接受這個事實。”我按這個思路想問題時,我不再憎恨和惱怒了,相反,我很感激他們所能做的?!⊥耆瓶刈约旱那楦惺遣磺袑嶋H不值得倡導的目標。堅持不懈才是最重要的—要把不斷的嘗試當作你變得堅強的鍛煉。不要過分,不要太急,而要平心靜氣,堅定不移。告誡自己:“這是我想做的,我會想辦法去做的?!薄∽聊ヒ幌聶C能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學原理,或許對你有所幫助。威廉?詹姆斯的原理與他所處時代的常規(guī)智慧是背道而馳的。在十九世紀末,人們認為,你感知了某種事物,你就會以某種方式去行事。他卻倒了個個兒,說,你以某種方式行事,你就會有某種感知。我認為二者都行得通。你若帶著愛心和敞亮的胸懷去行事,你就會有那種感覺。事情的另一面是,你若帶著愛心與一個人打交道,這個人也許要還以愛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