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篇 社會主義價量計量的理論基礎
第一章 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框架
1.1 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內涵
1.2 社會主義經濟的主要特征
1.2.1 消滅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
1.2.2 商品、貨幣、價值消失,社會生產按計劃地進行
1.2.3 消費品實行按勞分配,并逐步過渡到按需分配
1.3 社會主義價量計量論
第二篇 社會主義價量計量的模型構建
第二章 更替價值形態(tài)的價量形態(tài)
2.1 價量計量方式取代價值計量方式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2.2 價量計量與價值計量的比較
2.2.1 概念的內涵
2.2.2 社會勞動的計量對象
2.2.3 計量的實現(xiàn)方式
2.3 價量計量的實現(xiàn)過程
2.3.1 兩層次的評議逐步確定勞動比率.
2.3.2 勞動比率在各勞動單位的具體實踐
2.3.3 數(shù)字化經濟體制保障價量計量的實現(xiàn)
第三章 價量計量方式下的社會生產
3.1 以最終產品為依據的計劃性生產
3.2 生產過程的整體構造
3.3 單一生產過程
3.3.1 單一生產過程的有機構造
3.3.2 單一生產過程的數(shù)量析定
3.3.3 單一生產過程的再生產能力
3.4 類生產過程的總體構造
3.4.1 單一生產過程的進一步深化
3.4.2 類生產過程的實質構造
3.4.3 類生產的數(shù)據統(tǒng)計
3.5 總生產過程
3.5.1 總生產過程的構造及計量
3.5.2 社會總生產過程的實現(xiàn)條件
第四章 社會勞動價量計量方式下的分配
4.1 分配原則:按勞分配
4.2 社會分配與社會生產的對等性
4.3 總分配過程的實質:勞動憑證的傳遞
4.4 非社會勞動者的分配:社會基金的分配
第五章 社會勞動價量計量方式下的消費
5.1 消費模式總括
5.2 價量計量下的雙渠價格
5.3 指導性消費方式
第六章 直接社會勞動
6.1 核心概念:直接社會勞動
6.2 直接社會勞動及其計量的發(fā)展歷程
6.3 價量計量方式下的直接社會勞動
第三篇 社會主義價量計量在中國的實現(xiàn)
第七章 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的歷史分期及中國社會的歷史定位
7.1 “三形態(tài)”論與“五形態(tài)”論
7.1.1 “三形態(tài)”論
7.1.2 “五形態(tài)”論
7.1.3 “三形態(tài)”論和“五形態(tài)”論的關系
7.2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第八章 社會主義價量計量的實現(xiàn)
8.1 對跨越“卡夫丁峽谷”設想的正確認識
8.2 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社會主義價量計量的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