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公民精神:一種特殊的資本形態(tài)
一 公民精神的中國語境
二 當代中國社會公民精神之要素構成
(一)以尊崇法律為核心的法治意識
(二)以維護權利為宗旨的公平意識
(三)以關注公共事務為內容的參與意識
(四)以化解矛盾為目標的寬容精神和妥協(xié)精神
三 公民精神的社會資本屬性
(一)社會資本的主要理論路徑
(二)公民精神的社會資本屬性
四 以公民精神超越集體行動的困境
(一)集體行動的困境及兩種傳統(tǒng)消解思路
(二)從公民精神看集體行動的困境
第二章 秩序、法治與社會資本積累
一 社會秩序及其類型
(一)歷史向度中的社會秩序問題
(二)社會秩序的兩種分類
二 作為社會資本的信任與社會秩序生成
(一)信任的幾種主要理論
(二)信任的本質與功能
三 公共權力異化對社會資本積累機制的腐蝕
(一)社會資本積累的廣義社會學思考路徑
(二)權力腐化構成了對社會資本積累機制的破壞
四 法治:社會資本的現(xiàn)代積累機制
(一)兩種社會治理模式
(二)法治作為社會資本積累機制的功能表現(xiàn)
第三章 制度:促進合作的公共物品
一 作為公共物品的制度及其本質
(一)制度研究的知識簡史
(二)制度的本質及其功能
二 人類活動過程中的制度
(一)人類活動為什么需要制度
(二)制度變遷:自生自發(fā)還是人為設計?
三 正式制度及其促進人際合作的機制
(一)正式制度的一般規(guī)定性
(二)正式制度是如何促進合作的?
(三)正式制度的局限性
四 非正式制度及其主要形態(tài)
(一)什么是非正式制度?
(二)習俗與慣例:非正式制度形態(tài)之一
(三)道德:非正式制度形態(tài)之二
(四)宗教:非正式制度形態(tài)之三
五 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機制及其局限性
第四章 和諧文化:秩序的內聚機制
一 不同理論視野中的文化范疇
二 和諧社會及其文化需求
(一)作為價值追求的和諧社會
(二)和諧社會需要和諧文化與之相適應
三 和諧文化的根本尺度與基本特性
四 公平觀念:和諧文化的內核
(一)公平是和諧社會的基本標志
(二)公平觀念的基本內涵
(三)公平觀念促進社會和諧的實踐轉換
五 構建和諧文化之路
(一)在維系與傳統(tǒng)文化的聯(lián)系時要保持辯證的理性態(tài)度
(二)在處理權力與權利之間的關系時要有強烈的憲政意識
(三)在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總體思路上要堅持科學發(fā)展觀
后記